同徐殿丞游麻姑山陈屯田闻之以诗见寄次韵第二首

尘寰渐远渐凄清,似向昆崙采玉英。

此地已知邻华子,几人犹道识方平。

步高那复肌肤重,心逸都疑羽翼生。

苦恨俗缘无了处,归来依旧马蹄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尘世越来越显得冷清,仿佛要去昆仑山采集玉石精华。
这里已经知道有华子这样的邻居,但还有谁会像认识方平那样了解我。
脚步越来越高,感觉身体不再沉重;心境悠然,几乎以为自己长出了翅膀。
深深遗憾世俗的牵绊无处解脱,回到原点,耳边还是马蹄声响起。

注释

尘寰:尘世。
昆崙: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
玉英:玉石精华,象征纯洁或珍贵之物。
华子:虚构或隐喻的人物,可能代表知交或邻居。
方平:古人名,此处可能象征着超凡脱俗的人物。
步高:脚步升高,比喻地位或心境提升。
肌肤重:形容身体沉重,反衬心情轻松。
羽翼生:比喻心灵自由,如鸟儿般飞翔。
俗缘:世俗的缘分或牵扯。
无了处:无法摆脱或了结。
马蹄声:象征回归平凡生活,或暗示旅途未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同游的景象和心境。开篇“尘寰渐远渐凄清,似向昆崙采玉英”两句,以宏大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仿佛在寻找仙界中的美玉一般,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境界的向往。

接着,“此地已知邻华子,几人犹道识方平”两句,通过提到“华子”,暗指道家思想中的超脱尘世,传递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然和淡泊。诗人询问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人能够领悟到这种境界。

“步高那复肌肤重,心逸都疑羽翼生”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攀登高处时,即便身体感到沉重,但心灵却获得解脱,仿佛长出了羽翼,可以飞翔,这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最后,“苦恨俗缘无了处,归来依旧马蹄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羁绊的无奈和对逃离尘世的不甘。尽管内心有所追求,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无力感在“马蹄声”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逃离愿望。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回明上人诗卷

学佛有馀力,吟诗过一生。

情閒气燄少,句好琢磨成。

柏竹门庭古,冰霜笔砚清。

输他饱食者,终日自无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回胡舜元赋稿

一把长篇读,惊嗟即过旬。

谁知后来者,还似老成人。

古训但时习,英辞当日新。

惭无称荐力,空此见天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回黄通诗篇

老杜没已久,嗟哉吾子心。

时人任诟病,独自革浮淫。

美玉宁须琢,朱弦岂在音。

钟期如未见,慎勿等閒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回廖解元所业

昔者闻乡举,良田恐甚芜。

于今观日益,珍树已垂珠。

众恶吾虽察,谦卑孰敢踰。

圣贤明训在,只此是亨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