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杂感》二十首(其九)

堤走沙崩小劫移,桃花剺面柳攒眉。

青山无复呼猿洞,绿水都为饮马池。

鹦鹉改言从靺鞨,猕猴换舞学高丽。

只应鹫岭峰头死,却悔飞来竺国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边自然环境的变迁与历史的更迭,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过往的追忆。

首联“堤走沙崩小劫移,桃花剺面柳攒眉”以堤坝崩塌、沙石流失、桃花凋零、柳树愁眉不展的景象,象征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时光的流逝。这里的“剺面”是古代的一种美容方式,此处用来形容桃花凋谢的情景,形象生动。

颔联“青山无复呼猿洞,绿水都为饮马池”进一步描绘了山川地貌的变化,昔日猿猴栖息的山洞已不再有人声,清澈的溪流也变成了供人饮水的池塘。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沧桑巨变。

颈联“鹦鹉改言从靺鞨,猕猴换舞学高丽”则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变迁。鹦鹉学会了靺鞨的语言,猕猴模仿高丽的舞蹈,暗示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隐含着文明的传播与变迁。

尾联“只应鹫岭峰头死,却悔飞来竺国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归宿的思考和对过去选择的反思。鹫岭峰头,可能是指佛教圣地,诗人似乎在说,如果知道自己会在此地终老,或许当初就不会离开家乡,去遥远的竺国(即印度)修行。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变迁,反映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历史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故土的深情。

收录诗词(265)

钱谦益(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字:受之
  • 号:牧斋
  • 籍贯:东涧老
  • 生卒年:1582—1664

相关古诗词

《西湖杂感》二十首(其十)

方袍潇洒角巾偏,才上红楼又画船。

修竹便娟调鹤地,春风蕴藉养花天。

蝶过柳苑迎丹粉,莺坐桃堤候管弦。

不是承平好时节,湖山容易著神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西湖杂感》二十首(其十一)

匼匝湖山锦绣窠,腥风杀气入偏多。

梦儿亭里屯蛇豕,教妓楼前掣骆驼。

粉蝶作灰犹似舞,黄莺避弹不成歌。

嘶风朔马中流饮,顾影相蹄怕绿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西湖杂感》二十首(其十二)

岂独湖山笑突如,珠林宝网亦丘墟。

消沉泡幻看金鲫,警策浮生听木鱼。

藕孔刀兵三劫炽,莲花刻漏六时疏。

于今顶礼云栖老,拥卫人天五百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西湖杂感》二十首(其十三)

天地为笼信可哀,南屏旧隐谪仙才。

遗庐尚有孤花在,吊客徒闻独鹤回。

渍酒青鞋褰宿莽,题诗红袖拂荒苔。

太平宰相曾招隐,矫首云霞海上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