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十四山东游

圣朝有遗逸,披胆谒至尊。

岂是贸荣宠,誓将救元元。

权豪非所便,书奏寝禁门。

高歌长安酒,忠愤不可吞。

欻来客河洛,日与静者论。

济世翻小事,丹砂驻精魂。

东游无复系,梁楚多大蕃。

高论动侯伯,疏怀脱尘喧。

送君都门野,饮我林中樽。

立马望东道,白云满梁园。

踟蹰欲何赠,空是平生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盛世还有隐居的人,袒露忠诚拜见皇帝。
并非希求荣华富贵,而是发誓要拯救百姓。
权贵豪强并不赞同,奏章被搁置在宫门。
在长安高歌痛饮,忠心悲愤难以忍受。
忽然来到黄河洛水,常与宁静之人论道。
拯救天下反被视为小事,炼丹修道留住精神。
向东出游不再牵挂,梁楚之地多有大国。
高谈阔论打动诸侯,胸怀开阔脱离尘嚣。
在都门外为你送行,共饮林中的酒杯。
立在马旁望着东方,梁园尽是飘渺白云。
犹豫想赠送什么,只有平生的肺腑之言。

注释

遗逸:指隐居的人才。
谒:拜见。
至尊:指皇帝。
贸荣宠:追求荣华富贵。
元元:平民,百姓。
权豪:权贵豪强。
寝禁门:搁置在宫门,未被皇帝阅读。
济世:拯救天下。
丹砂:古代炼丹的主要原料,这里指修道。
大蕃:大国或重要的地方。
侯伯:诸侯,地方的统治者。
踟蹰:犹豫不决。
平生言:平生的肺腑之言,真诚的话。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送李十四山东游》,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圣朝有遗逸,披胆谒至尊。”开篇就设定了一个高洁脱俗的意境,通过“遗逸”一词,描绘出诗人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形象,这种人物不为世俗所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

“岂是贸荣宠,誓将救元元。”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信任,认为朋友的高洁品格能够拯救世道,给予人们希望。

“权豪非所便,书奏寝禁门。”这一句通过描写朋友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权贵的压力,展现了诗人对朋友坚守原则的赞赏。

“高歌长安酒,忠愤不可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宴饮的情景,抒发了难以抑制的忠诚之情。

“欻来客河洛,日与静者论。”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种清净的生活状态,与朋友共度时光,分享宁静的快乐。

“济世翻小事,丹砂驻精魂。”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内心世界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希望朋友能够坚持内在修养,不为外界所动摇。

“东游无复系,梁楚多大蕃。”这里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展现了对远方旅途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高论动侯伯,疏怀脱尘喧。”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送君都门野,饮我林中樽。”这一句描绘了一种美好的离别场景,诗人在自然之中以酒为媒,送别朋友。

“立马望东道,白云满梁园。”诗人站在高处,远眺东方的道路,心中充满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踟蹰欲何赠,空是平生言。”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挚情感,以及对往昔交谈的回忆,无需物质礼物,只有心中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深沉的情感,是一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

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

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

始从车骑幕,今赴嫖姚军。

契阔晚相遇,草戚遽离群。

悠悠行子远,眇眇川途分。

登高望燕代,日夕生夏云。

司徒拥精甲,誓将除国氛。

儒生幸持斧,可以佐功勋。

无言羽书急,坐阙相思文。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李儋

别离何从生,乃在亲爱中。

反念行路子,拂衣自西东。

日昃不留宴,严车出崇墉。

行游非所乐,端忧道未通。

春野百卉发,清川思无穷。

芳时坐离散,世事谁可同。

归当掩重关,默默想音容。

形式: 古风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灵澈远云门

我欢常在梦,无心解伤别。

千里万里人,祇似眼中月。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