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四望亭观雪

踏雪一登城上亭,山川草木亦精神。

不知四面孰为水,但见一般俱是春。

此际全然许和气,于中何处有纤尘。

我来谩啜茶儿去,疑是神仙境界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踏着雪花登上城头的亭子,山川草木都显得生机勃勃。
不知道四周哪一边是水,只看见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
此时此刻,一切都充满和谐,哪里还有一丝尘埃。
我来随意品一杯茶,感觉像是在仙境中与仙人共处。

注释

踏雪:下雪时。
一登:登上。
城上亭:城墙上的亭子。
山川草木:山水和各种植物。
亦:也。
精神:生机盎然。
不知:不知道。
四面:四周。
孰:哪个。
为:是。
水:水边。
但见:只见。
一般:到处。
俱:都。
春:春天。
此际:此刻。
全然:完全。
许:允许。
和气:和谐气氛。
纤尘:一丝尘埃。
我来:我来到这里。
谩:随意。
啜:品饮。
茶儿:茶。
去:离开。
疑:怀疑。
神仙境界:如神仙般的生活环境。
人: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踏雪游览的画面,诗人李曾伯在宋代创作。开篇“踏雪一登城上亭”,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场景,城上亭中积雪未融,诗人以此作为观赏雪景的高点。

紧接着,“山川草木亦精神”一句,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一种生命力与活力,即便在严冬之时,大自然也依然充满了生机。这里的“精神”,既指大自然所显露的生机,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向往。

“不知四面孰为水,但见一般俱是春”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将雪后的景致比作到了春天的繁盛。这里,“不知四面孰为水”,可能是因为积雪覆盖,使得难以分辨水陆;“但见一般俱是春”,则是诗人感受到的普遍生机与活力,与现实中的冬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赏。

“此际全然许和气,于中何处有纤尘”这两句,进一步强化了雪后大地一片洁净无瑕的意境。这里,“此际全然许和气”,可能暗示着诗人感受到了雪后的清新空气;“于中何处有纤尘”,则是对景物干净纯洁的一种描绘,没有任何污染和杂质。

最后两句“我来谩啜茶儿去,疑是神仙境界人”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美好的环境中享受饮茶的喜悦,以及内心对超凡脱俗境界的一种向往。在这里,“我来谩啜茶儿去”,可能是一种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方式;“疑是神仙境界人”,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美好环境中的自得其乐,以及对于更高层次精神世界的一种憧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后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洁净、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登寿沙和抑斋韵

境占祝融胜,镇从盘古来。

车航一都会,鼎鼐几楼台。

远水便鸥狎,前峰约雁回。

当思牧民意,保养甚于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登独秀台和徐意一韵

老树凭高看,幽禽向静听。

霜轻冬意薄,日正午阴停。

榻侧从他鼾,江头自独醒。

居然山是似,环顾等繁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登郢州四望亭

夐出烟尘表,乾坤指顾中。

数峰连野迥,一水与天通。

沙外迎孤鹜,云边数乱鸿。

家山在何许,心与大江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泛吴江

一帆风便到吴江,江上飞来白鸟双。

舟子饭时吾梦觉,起看新月坐篷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