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次道游相国寺买得翠玉罂一枚

古寺老柏下,叟货翠玉罂。

兽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

虚能一勺容,色与蓝水并。

我独何为者,忽见目以惊。

家无半钟畜,不吝百金轻。

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旁,老翁售卖碧绿的玉罂。
器物底足像兽足站立,腹部圆润如瓜,肩部平整。
它空荡能盛一勺之物,颜色与蓝天绿水相映。
我独自在此,为何惊讶地看见它?
家中没有半点积蓄,却视百金如尘土。
城中之人无人识得此宝,犹如白日双目失明。

注释

古寺:古老的寺庙。
老柏:高龄的柏树。
叟:老人。
货:售卖。
翠玉罂:绿色的玉制容器。
兽足面:器物底足形状像兽足。
瓜腹:腹部圆润像瓜。
肩而平:肩部平整。
虚:空的。
一勺容:能容纳一勺。
蓝水:蓝色的水。
何为者:为何惊讶。
半钟畜:半点积蓄。
吝:吝啬。
都人:城中之人。
识宝:识别宝物。
双眼盲:双目失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在古老的寺庙前,看到一位老翁正在售卖一只翠绿如玉的瓶子(罂)。瓶子的形状独特,底部似兽足站立,腹部圆润如瓜,肩部平坦。它的空虚可以容纳一勺之物,颜色与蓝天或深蓝色的水相映生辉。

诗人惊叹于这件艺术品的美,尽管自己家中贫穷,没有多余的财富,却毫不犹豫地花费重金购买。然而,这珍品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他们甚至视若无睹,如同双目失明一般无法察觉其价值。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艺术之美的赞赏以及对世人未能识宝的感慨。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

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同诸韩饮曼叔家

富贵丰盘餐,日可侑清角。

不与贤者俱,饱食何所学。

吾友虽日贫,邀赏不辞数。

质衣为酒肴,出论轻管乐。

其馔精且甘,刀几孰亲握。

是时予苦眩,引去意颇确。

羸马雪中归,醉醒谁复较。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同谢师厚宿胥氏书斋闻鼠甚患之

灯青人已眠,饥鼠稍出穴。

掀翻盘盂响,惊聒梦寐辍。

唯愁几砚扑,又恐架书齧。

痴儿效猫鸣,此计诚已拙。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同道损世则元辅游西湖于卞氏借双鹤以观

塘蒲荫绿水,菡萏艳修渚。

想像华亭野,但欠鸣鹤侣。

同来三四人,趣向颇相与。

思见此清禽,无能觌翔羽。

城隅有大第,世本官吴楚。

尝同太湖石,不惜持金取。

欲作园林胜,园林宁暇睹。

今当问其家,借赏无吾拒。

果亦致之来,奋毛如喜舞。

虽生沧海心,翅重不得举。

还尔稻粱贪,崇丘在何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