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戴石屏

曾到元郎吟处吟,雪蓬烟艇欠相寻。

凤鸣道国空诗句,雁到衡峰只信音。

拾橡祠边寒听雨,纫兰院里夜分衾。

蹇驴倘遂黄花约,鸦觜敲烟共掘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曾经来到元郎吟咏的地方,却未能再去探访那艘烟雾缭绕的小船。
凤凰鸣叫在道国,空留下诗句,大雁飞到衡峰,只传递着书信中的消息。
在拾橡树神祠边,聆听冷雨声,夜晚在纫兰院中,独自分披被子。
如果能骑着跛驴实现菊花之约,我愿与乌鸦共啄烟霭,寻找人参。

注释

元郎:可能指某位诗人的别称或地名。
雪蓬:形容小船的轻盈和烟雾缭绕。
欠相寻:未能去探访。
凤鸣:比喻贤才或诗人之声。
雁到衡峰:用雁传书的典故,表示通信。
拾橡祠:祭祀橡树神的场所。
纫兰院:可能指种有兰花的庭院。
蹇驴:行走困难的驴,象征艰难。
黄花:菊花,常寓意高洁。
鸦觜敲烟:乌鸦在烟雾中啄食,形象生动。
掘参:寻找人参,象征求知或探索。

鉴赏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淡远,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得的情怀和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

“曾到元郎吟处吟,雪蓬烟艇欠相寻。” 这两句写诗人曾经去过元郎的吟咏之地,那里有雪白的蓬草,还有轻飘的船舫,但似乎在寻找什么。这里通过“吟”字,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与追寻。

“凤鸣道国空诗句,雁到衡峰只信音。”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凤鸣宫中虽然有美丽的诗句,但都显得苍白无力;而雁过衡山,只能相信那清脆的声音。这里通过“空”和“只信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文字的超脱和对自然声音的独特感受。

“拾橡祠边寒听雨,纫兰院里夜分衾。”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情景。拾橡树下的石祠旁,诗人在寒冷中倾听着细雨的声音;而在纫兰编织的帷幕下,夜深了才铺开被子。这里通过“寒听雨”和“夜分衾”,展示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生活淡泊的情趣。

“蹇驴倘遂黄花约,鸦觜敲烟共掘参。” 这两句则写诗人骑着蹇驴,在野外徜徉,看到黄色的花朵在约束着什么;而鸟儿在烟雾中寻找食物,与人类一同挖掘着香甜的山参。这里通过“倘遂”和“共掘”,传递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超脱尘世的高远情怀。

收录诗词(155)

乐雷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 字:声远
  • 号:雪矶
  • 籍贯:湖南宁远
  • 生卒年: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

相关古诗词

常宁道中怀许介之

雨过池塘路未乾,人家桑柘带春寒。

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

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

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梦访刘漫堂曾雪巢二先生

前辈风流歇,江湖欠赏音。

向期行古道,谁解识余心。

月浸金坛冷,云归玉笥深。

潇湘风雨夜,空得梦相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谒山斋先生易尚书

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白髭。

文字尽传融水后,精神如战辟雍时。

灵椿终不争朝菌,蓍草惟堪养寿龟。

细嚼梅花看总义,只应姬老是相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谒张兵部时守临江新除湖南仓

东皇太一待新诗,共喜星槎溯楚涯。

父老尽将看鸑鷟,使君应不问狐狸。

江头芳杜催行色,境内甘棠有去思。

细读诏书搔短发,瓣香那识帝王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