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一夜之间春夏更替,隔天鸟语花香已变样。
叶片深浅映阴阳,晨昏之间烟雾轻重相宜。
黄莺鸣声仍回响在殿堂,蛛丝横织正密布于天空。
高挂的玉佩与兰影交映,细绶带如草纹相连绵延。
船桨旁鱼儿惊起碧波涟漪,屋檐前燕子翩翩起舞,身姿幽玄。
何须羡慕汾阳的景致,此处亦有山泉复现幽雅之境。

注释

一朝:一夜之间。
春夏改:春夏季节更替。
隔夜:隔天。
鸟花迁:鸟语花香变化。
阴阳:光线明暗,比喻叶片受光不同。
深浅叶:叶子颜色深浅不一。
晓夕:早晚。
重轻烟:早晨和傍晚烟雾密度不同。
哢莺:黄莺啼叫。
横丝:横挂的蛛丝。
网天:遍布天空,形容蛛丝密集。
佩高:高挂的玉佩。
兰影接:与兰草的影子相接。
绶细:细长的绶带。
草纹连:图案如同草的纹理相连。
碧鳞:鱼的代称,这里指水中的鱼。
惊棹侧:在船桨旁惊起。
玄燕:黑色或深色的燕子。
舞檐前:在屋檐前飞舞。
何必:为什么一定。
汾阳处:指代名胜美景,这里特指汾阳的优美环境。
始复:才又。
山泉:山水清泉,象征自然美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夏时节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季节的赞美之情。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两句开篇便揭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更新,不仅春去夏来,而且连夜间的鸟鸣声都伴随着花的开放而有所变化。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这两句诗通过对光线与树叶、晨昏与烟雾的描写,捕捉到了初夏特有的柔和气氛,既有深浅不一的光影,也有早晚交替的淡淡云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这里的“哢莺”指的是鸟鸣声,“犹响”则形容声音的回荡不绝,而“横丝正网天”则是对蜘蛛网的生动写照,这两句诗展示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旺盛与生机。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这两句描写的是兰花和细草的情景,“佩高”暗示兰花的高雅,而“绶细草纹连”则展现了细草间错综复杂的纹理。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这里诗人以“碧鳞”形容鱼儿在水中的活泼姿态,“惊棹侧”则是对其迅速穿梭于水草之间的写照;而“玄燕舞檐前”则是描绘燕子的优雅飞舞,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最后两句“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即便不在著名的风景区,也能找到美丽的山水。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景象的细致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时节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活力和自然界之美的赞叹。

收录诗词(108)

李世民(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生卒年:599年-649年

相关古诗词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采芙蓉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春日望海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