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丁镇

水路转下乐,远赴令丁镇。

落日淡平芜,荒村带寒燐。

平时富鱼稻,税薄民不困。

莲芡亦时丰,足以禦饥馑。

江湖岁或艰,老弱行蠢蠢。

相携就淮食,不得辞远近。

四野今尽荒,百亩无一垦。

鞠为凫雁区,无复限封畛。

师行辎重随,士饱筋力奋。

经费固有常,变通亦宜论。

吾闻古贤将,羊陆开吴晋。

食足边备多,高标邈千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令丁镇的景象与生活状态,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首句“水路转下乐,远赴令丁镇”点明了地点,暗示了前往此地的旅途之乐。接着,“落日淡平芜,荒村带寒燐”两句通过夕阳、荒芜之地和寒烟,勾勒出一幅凄凉而宁静的画面。

“平时富鱼稻,税薄民不困”展现了令丁镇往日的繁荣与人民生活的安定。然而,“莲芡亦时丰,足以禦饥馑”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江湖岁或艰,老弱行蠢蠢”。这句表达了在艰难年岁中,老人和体弱者的生活状况,流露出深深的同情。

“相携就淮食,不得辞远近”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长途跋涉,寻找食物的情景,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四野今尽荒,百亩无一垦”进一步强调了土地的荒芜,预示着生产力的衰退。“鞠为凫雁区,无复限封畛”则形象地描绘了原本属于人类的土地如今成了飞禽的栖息地,表达了对土地被荒废的惋惜之情。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军事行动的描述。“师行辎重随,士饱筋力奋”描绘了军队行进的场景,士兵们因食物充足而精神饱满。“经费固有常,变通亦宜论”则提出了在维持常规支出的同时,也应考虑灵活应对策略的观点。

最后,“吾闻古贤将,羊陆开吴晋。食足边备多,高标邈千仞”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明将领的敬仰,以及认为充足的粮食储备可以增强边防力量,树立崇高目标的见解。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79)

陈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字:敬初
  • 籍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
  • 生卒年:1314-1370

相关古诗词

述老妪语

岁暮涉淮海,不辞行路难。

从军岂不乐,即事每长叹。

老妪八十馀,日晡未朝餐。

自云遭乱离,零落途路间。岂无子与孙。

充军皆不还。男战陷贼垒,孙存隔河山。

数月无消息,安能顾饥寒。

语毕双泪垂,使我心悲酸。

上天未悔祸,豺虎方搆患。

近闻山东变,世路复多端。

悠悠颠沛人,何时即平安。

形式: 古风

谢村

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

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

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

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

形式: 五言律诗

塘西

牵舟复摇橹,日出还亭午。

风递五林秋,云挟塘西雨。

盈盈采莲桨,坎坎迎神鼓。

对此欲忘归,停桡更容与。

形式: 古风

凤口

溪坞晚含风,山营夜依谷。

栖鸟息复惊,归云断还续。

画舸止宵征,连舻衔尾宿。

戍鼓杂鸣笳,秋声一何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