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茶八首(其四)

日暖气初敛,抽芽畏春霖。

蒸焙贵当时,活火候晴岑。

睡足与禅足,一杯松风吟。

傥家安足识,相对维白云。

宁可作苍头,不慕王侯珍。

绝色当谁辨,素涛兼玉尘。

予意岂在兹,七碗无馀心。

一日两三回,振枯散遐襟。

此味播九区,陆羽非知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采茶人忙碌而充满诗意的一天。清晨,阳光初照,温暖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清新,新芽在湿润的土壤中悄悄抽出,对即将到来的春雨抱有敬畏之心。茶农们在适宜的天气里,利用活火烘焙茶叶,掌握着微妙的时间节点,确保茶叶的最佳品质。

诗中的“蒸焙”和“活火候晴岑”展现了制茶工艺的精细与讲究,仿佛每一刻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技艺的尊重。茶农们在劳作之余,享受着午后的宁静,以一杯清茶相伴,与松风共吟,心灵得到了充分的放松与滋养。

“睡足与禅足,一杯松风吟”这一句,将日常生活的简单与内心的平静完美结合,体现了茶道中追求的和谐与宁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宁可作苍头,不慕王侯珍”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看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荣华富贵,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绝色当谁辨,素涛兼玉尘”则赞美了茶的高洁与纯净,无论是色泽还是香气,都达到了极致的美感。茶如同清澈的波涛与细腻的雪花,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予意岂在兹,七碗无馀心”表明了诗人对于茶的真正感悟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是在于心灵的净化与升华。通过品茶,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超越。

“一日两三回,振枯散遐襟”描述了诗人每日多次品茶的情景,每一次品饮都如同洗涤心灵,让疲惫的心灵得以舒展与释放。

“此味播九区,陆羽非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刻理解,认为即使是古代著名的茶学大师陆羽也无法完全理解茶之精髓,体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独到的见解与深邃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采茶、制茶、品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茶文化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摘茶八首(其五)

昨日采新笋,上上蠃峰巅。

报道蝉翼肥,今年胜往年。

当暑庶有赖,不学黄山仙。

住山先种茶,次乃言耕田。

耕田百日功,种茶期三年。

饥渴不切身,身泰心悠然。

客至粟一盂,烹葵当割鲜。

继以惊雷荚,带露和春烟。

岂秖六不羡,还待日高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摘茶八首(其六)

瑞草产高山,乃不受灌溉。

鲜妍漭沆间,何曾别天地。

遇浊混不齐,清中煞有味。

自洁涤人烦,于物匪无利。

寘之邦国上,难与邾莒比。

时或逢高人,大瓢聊以试。

白云浮太虚,骤雨松声细。

岂必登蓬莱,只在玉泉寺。

我也沾馀沥,释然薄兰芷。

形式: 古风

摘茶八首(其七)

茗能祛肉毒,又能解宿酲。

肉毒中身浅,中心当奚平。

举世皆醉人,谁为沃寒清。

我无此二疾,携瓶趁早春。

出山云作沫,拂水暖猋轻。

岂直扶颜色,将以濯馀生。

武夷栽自昔,至今空知名。

不可献天子,萱带徒自荣。

当时苏学士,极口羡甘馨。

形式: 古风

摘茶八首(其八)

酌水贵知源,须是石头城。

缥色入磁碗,水蔎难为名。

善饮不得味,谁闻月涧声。

冷煖何关舌,云外获其真。

能仁当自别,祇有蔡先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