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

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

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

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我躯。

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

况复苦时节,览景独踟蹰。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困苦贫穷中容易感到满足,即使荒凉的郊野也能安然居住。
静静地坐着没有多余的思绪,更加享受阅读古人的书籍。
秋天的田野里生长着许多好庄稼,野外的水面有许多游动的鱼。
我没有农具和渔网,怎能获取食物填满粮仓和厨房。
寒冷的天气里白天短暂,屋檐下的温暖能让我身体得到慰藉。
虽然四肢暂时放松,但内心深处却感到压抑不舒畅。
疾病缠身使我意志衰退,作为旅人充满了忧虑。
更何况在艰难的时节,独自观赏景色更是令人徘徊不前。

注释

贫贱:贫穷和低微的地位。
适:满足。
荒郊:荒凉的郊野。
安居:安定居住。
端坐:静坐。
馀思:多余的想法。
弥乐:更喜欢。
古人书:古代的书籍。
秋田:秋季的田野。
良苗:优质庄稼。
耒:犁。
网:渔网。
充廪厨:填满粮仓和厨房。
寒天:寒冷的天气。
短:短暂。
檐下:屋檐下。
煖:温暖。
四肢:身体各部位。
宽柔:放松。
中肠:内心。
郁不舒:压抑不舒畅。
多病:经常生病。
志气:意志。
为客:作为旅人。
忧虞:忧虑。
苦时节:艰难的时节。
踟蹰:徘徊不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荒郊之地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心境。开篇“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即设置了全诗的基调,表现出诗人对物质贫乏不以为忧,对于偏远乡野也能感到满足。

接着,“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透露出诗人通过阅读古籍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快乐,古代圣贤的智慧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支撑。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丰饶与诗人内心的充实。然而紧接着“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表明了诗人的生活虽简单但也自有其乐趣,不必奢望更多。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我躯”写出了冬日阳光的温暖,以及诗人对这种自然恩赐的享受。接着,“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则流露出诗人虽然外表平静,但内心仍有不为人知的忧虑。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虞”透露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而旅居他乡的孤独感也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最后,“况复苦时节,览景独踟蹰”则是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一种无奈感受,以及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既有的精神寄托,也有着实实在的忧虑和困顿。这种矛盾统一的生活态度,正是古代文人在世俗与精神追求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雀飞多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

汝飞蓬蒿下,勿复投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

巢之雏,望其母来还。

形式: 古风

寒塘曲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形式: 古风

湖南曲

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

江上人已远,夕阳满中流。

鸳鸯东南飞,飞上青山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湘江曲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