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意

妾家有明镜,百鍊方能成。

宝匣玉为台,持以奉良人。

自恃妾貌妍,懒拂镜上尘。

妾貌未及衰,妾镜先已昏。

貌衰不再少,镜昏能再明。

为君一磨拭,烱烱光如新。

徒能照妾貌,安能照妾心。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家有一面明亮的镜子,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磨砺而成。
它的底座是珍贵的玉台,我用它来献给我的爱人。
我自恃容貌美丽,懒得擦拭镜上的灰尘。
我的容貌还未衰老,但镜子却先变得模糊。
容貌老去无法复返,而镜子的昏暗却能再次变得清晰。
为了你,我愿意擦拭它,让它光芒如新。
镜子只能映照出我的外貌,怎能映照出我内心的深处。

注释

妾家:我家。
明镜:明亮的镜子。
百鍊:千锤百炼。
成:磨砺而成。
宝匣:珍贵的盒子。
玉为台:玉制底座。
良人:爱人。
貌妍:容貌美丽。
懒拂:懒得擦拭。
衰:衰老。
先已昏:先变模糊。
镜昏:镜子昏暗。
能再明:能再次清晰。
为君:为了你。
磨拭:擦拭。
烱烱:光芒闪烁。
光如新:如新的一样明亮。
徒能:只能。
照妾貌:映照外貌。
安能:怎能。
照妾心:映照内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对镜子与自身美貌的依恋和感慨。诗中“妾家有明镜,百鍊方能成”两句表达了镜子的珍贵和制作过程的复杂精细。随后“宝匣玉为台,持以奉良人”则是对这面镜子及其摆放所在匣台的描写,显示出主人对其珍视。

然而,诗人并非仅仅在赞美镜子的光泽和制作工艺,而是在通过镜子这一物品来反映自身的美貌与内心世界。接下来的“自恃妾貌妍,懒拂镜上尘”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容颜的自信,以及因自信而懒惰去清洁镜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妾貌未及衰,妾镜先已昏”一句则透露出一种悲凉,美貌终将会衰败,而镜子却可能因为磨损而失去了光泽。接着“貌衰不再少,镜昏能再明”两句则是对比,人之所以愁,是因为美貌难以复返;而镜子的光泽则可以通过打磨恢复。

最后,“为君一磨拭,烱烱光如新”表达了女子为了某个特定的人(可能是爱人或所仰慕的人物)愿意去重新打磨镜子,以求其光泽再现。然而,诗的结尾“徒能照妾貌,安能照妾心”则流露出一丝哀愁,即便是镜子能够映照出她的容颜,却无法触及她的内心世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镜子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女子对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美貌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探梅分韵得香字

绝壁两屦云,荒村半桥霜。

孤往欲何之,林下幽径长。

寒梅在何许,临风几徜徉。

谁家断篱外,一枝寄林塘。

水静不摇影,竹深难护香。

无言独倚树,山空月荒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梁父吟

建安天下如溃瓜,一榻之外非吾家。

黄屋飘飖定何许,龙为鱼兮鼠为虎。

老瞒持力敢欺天,朵颐汉鼎方垂涎。

紫髯将军一攘臂,控荆引越三千里。

慷慨山东大耳儿,南飞乌鹊栖无枝。

草庐一语君臣契,目中久已无吴魏。

堂堂大义凛不磨,灵关剑阁争嵯峨。

昨夜西南一星落,六尺之孤竟谁托。

渭水旌旗归故都,江上空存八阵图。

抱膝长歌《出师表》,古柏苍苍为谁老。

形式: 古风

续金铜仙人辞汉歌

汉皇锐意求神仙,神仙之效何茫然。

蓬莱弱水不可到,且立宫中承露盘。

饥餐玉屑不堪饱,谁谓有方能却老。

人生修短数在天,多欲未必能延年。

秋风吹老茂陵树,年年空滴金茎露。

建章宫阙随烟尘,块然屹立惟铜人。

宫官西来果何意,一朝辞汉将归魏。

吁嗟铜人如有知,口不能言惟泪垂。

自从曹氏盗神器,父子相传已三世。

汉宫故物无一存,汝独犹能感旧恩。

凄然照影临渭水,一折铜人扶不起。

宁为弃物委道傍,不忍漂泊离故乡。

迢迢东望洛城路,回首长安愁日暮。

长安繁华非昔时,洛阳寥落谁复悲。

汉魏兴亡何日了,长见铜人卧秋草。

形式: 古风

野田黄雀行

鸣不择上林,栖不依华屋。

雄飞各呼雌,翩翩自相逐。

渴饮野田水,饥啄野田粟。

一饮一啄能几何,慎勿远飞投网罗。

君不见金笼老鹦鹉,向人空作闲言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