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清晨起来欣赏万物,万木显得多么繁茂阴森。
寒霜覆盖水面,庭院橘子犹如挂着黄金。
女伴们争先恐后地采摘,却被繁密的叶子遮挡视线。
它们共生一蒂,相互展示,让人感到心有戚戚。
骨刺般的枝干上覆盖着红色的罗衣,香气粘连着翠绿的羽饰。
把它们捧入玉盘,其美远胜过深林中的孤芳。

注释

明发:清晨。
万木:众多树木。
阴森:繁茂且略带阴凉。
凝霜:结冰的霜。
庭橘:庭院中的橘子。
悬金:像挂着金色。
女伴:女子同伴。
碍叶深:被茂密的叶子阻挡。
怜共蒂:怜爱它们共享一蒂。
骨刺:比喻枝干硬朗。
红罗被:红色的丝织衣物。
翠羽簪:绿色羽毛装饰的发簪。
玉盘:珍贵的盘子。
幽林:深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园中赏橘的画面,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情味的和谐统一。诗人以“明发览群物”开篇,展示了一个阳光明媚、万物可见的场景,但接着“万木何阴森”却透露出一种对深秋树林中尚存阴霾的描绘,这种对比强调了橘子在这环境中的独特美丽。紧接着,“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则以精致的笔法勾勒出橘子的鲜明与珍贵,仿佛是天然的金色果实。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一句,不仅描绘了人们对庭中橘子热切的采摘情景,还通过“女伴”的出现,为诗境增添了一抹温馨与生动。这里的“争”字也传达出一种急迫和喜悦的情感,彰显了人在美好自然面前的欢愉心态。

接下来的“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则深化了上一句的情感表达,通过橘子共生于同一枝头的形象,传递出一种生命共鸣与情感交融的诗意。这种对自然物象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投射,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文关怀。

最后两句“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则是对橘子采摘后的享用场景的描绘。“骨刺红罗被”可能指的是橘皮的红色和质地的坚硬,而“香黏翠羽簪”则形容了橘子的芬芳与果实之间的粘连关系,通过对比鲜明的形象突显了橘子的美好。最后,“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则是将采摘到的橘子摆放在精致的玉盘中,这不仅展示了人们对美食的珍视,也强调了这种享受发生在幽静的林间,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主观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美学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荆门上张丞相

共理分荆国,招贤愧不材。

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

觏止欣眉睫,沈沦拔草莱。

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始慰蝉鸣柳,俄看雪间梅。

四时年籥尽,千里客程催。

日下瞻归翼,沙边厌曝鳃。

伫闻宣室召,星象列三台。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念尔习诗礼,未曾违户庭。

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

坐弃三牲养,行观八阵形。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

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

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

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剪棠犹在,波澄水更清。

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

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

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