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书院和许生仍用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韵

东海后孟传经处,礼门初启无歧路。

匡鼎说诗解人颐,一扫别风与淮雨。

萧公太傅于丞相,汉时人物真有数。

类以经术为名臣,俎豆千秋仰祠宇。

贤哉教授有二疏,至今楼在还题墓。

兰陵郯承辨纷纭,景行皆宜奠清醑。

宋世诗豪石曼卿,奇情自是芙蓉主。

朐山化作度索山,舒锦错绣映岩户。

苏公游接蔡公游,求仙莫羡童男女。

我来观海先观澜,秦东门外色飞舞。

前辈风流不可期,后来秀杰谁能伍。

地道敏树树须栽,春雨养花花正吐。

重开石室横皋比,敢谢雷门持布鼓。

抗颜都讲方铿铿,挟策从游尽楚楚。

不闻冰车铁马声,但与博带褒衣语。

兴学当追曲台戴,投诗辄遇平舆许。

名章俊句知襟期,琪树琼林重风土。

愿同河伯向海若,直以耳孙求鼻祖。

花老室荒匪自今,经明行修定如古。

笑余何术兼官师,朱墨丹铅度朝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唐仲冕的《石室书院和许生仍用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韵》是一首描绘石室书院及其历史底蕴的诗。诗人通过对东海孟子传经之地的礼门描绘,赞美了匡鼎说诗的智慧,以及萧公太傅和丞相的儒雅风范,暗示石室书院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接着,诗人提到宋代诗豪石曼卿,将朐山化作度索山,象征着书院的文采斐然。苏公与蔡公的游历被提及,强调了求学不应仅限于世俗之事,而应追求仙道般的超脱。诗人以观海起兴,感叹前辈风流难以企及,期待后辈能继承前人的优秀品质。

诗中提到的“博带褒衣”、“曲台戴”、“平舆许”等典故,体现了诗人对教育家的敬仰和对学术的重视。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希望像河伯向海若学习,寻根问祖,同时也感慨自己虽身为官师,但仍需日复一日研读经典,修身养性。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赞扬了石室书院的历史文化,也寄寓了对后学的期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收录诗词(16)

唐仲冕(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漂母祠

淮阴一生误在报,谓我报人人报我。

解衣推食当酬恩,鸟尽弓藏竟罹祸。

王孙一饭母先哀,望报分明指祸胎。

可怜觖望夷钟室,何似全身返钓台。

张韩以外功皆狗,张也辟谷韩授首。

奇才感动两神人,一黄石公一漂母。

形式: 古风

自题乘槎亭观日出图

亭名始见坡公诗,建亭之处人莫知。

我于龙洞读宋刻,亭在山头与海直。

龙兴山东烛龙起,山下沈沈夜未已。

波光激射梁梠红,如见坡诗图画里。

独怜诗和陈海州,陈公名字难搜求。

山亭颇似岘山在,湛辈足迹诚悠悠。

联吟苏海尚如此,写照秦山徒为尔。

图中石壁扫烟霾,笑将题笔当摩崖。

形式: 古风

题吴天发神谶碑

峄山碑经野火焚,泰山刻石亡斧斤。

祖龙文字虽奇古,遗壁空说滈池君。

吴皓淫虐浮于政,小国亦侈封峦文。

国山未禅岩山刻,上天帝言山出银。

天玺元年漆月朔,费雩行视华覈闻。

其年阳羡表石室,明年天纪纪功勋。

是时临平湖开石印发,一千二百八十符瑞何纷纭。

五稔青盖已入洛,三段残碣徒埋云。

独有皇休明,小篆妙入神。

此碑险劲复沈著,一洗东京软美气习追先秦。

历千五百有余载,自山转徙亲香芸。

筹思亭后几再砺,尊经阁下宜三熏。

如何岁在乙丑之皋月,嘻嘻出出起束缊。

圣人意盖诛矫诬,燔之俾与臣斯泯。

日余宰临津,善卷洞侧摩米囤。

今得此碑火前拓,犹识竹根钗股春潮纹。

惜哉如此笔,胡弗写皇坟。

诗题炯戒忽发慨,若令长在山谷今犹存。

形式: 古风

早行

东方犹未晞,残月挂高树。

客子夜不眠,呼童问前路。

山深蹊径幽,蔓草被清露。

跨水一桥横,疏星明古渡。

遥闻叱牛声,人在云深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