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汶上王明府之任

何时到故乡,归去佩铜章。

亲友移家尽,闾阎百战伤。

背关馀草木,出塞足风霜。

遗老应相贺,知君不下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荣耀归乡佩戴上铜质官印。
亲朋好友大多搬迁离散,街巷历经无数战乱满目疮痍。
离开关卡只见枯草树木,出塞之路更添风霜之苦。
家乡的老人定会庆贺,知道您无需出门便能处理政事。

注释

何时:什么时候。
到:到达。
故乡:自己的出生地或长期居住的家乡。
归去:返回。
佩:佩戴。
铜章:古代官员佩戴的铜质官印。
亲友:亲戚朋友。
移家:搬家,迁徙。
尽:几乎都,大部分。
闾阎: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此处泛指家乡。
百战:形容战争频繁。
伤:受到伤害,这里指破坏、损伤。
背关:离开关卡,指离开边关要塞。
草木:指自然景观,象征荒凉。
出塞:出边塞,指远行至边疆地区。
足:充满。
风霜:风和霜,比喻旅途的艰难与辛苦。
遗老:经历战乱仍幸存的老者。
应:应该。
相贺:互相祝贺。
知君:知道您。
不下堂:不出门,比喻处理政务高效率或地位尊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友离别的不舍。"何时到故乡,归去佩铜章"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但却带着官职的标志——铜章,这可能意味着诗人的身份与责任使其无法轻易返回。"亲友移家尽,闾阎百战伤"则展示了一种战争的氛围,亲朋好友四散,家园破碎,门槛(闾阎)遭受了无数次的战斗创伤。

接下来的两句"背关馀草木,出塞足风霜"描绘了诗人背离关塞时的情景,可能是指边疆的关隘,那里的草木凄凉,诗人的足迹踏遍了寒冷的风和霜雪,这些自然元素加深了诗中对远行者孤独与艰辛的描绘。

最后两句"遗老应相贺,知君不下堂"则是对一位年迈的长者(遗老)的赞誉,可能是在表达对这位老者的敬意,因为他虽已年迈,但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肯轻易下堂休息。这里的“相贺”意味着互相庆贺或祝福,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和遗老之间的情谊。

整首诗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对亲友的牵挂,以及对坚守岗位者的敬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送沛县司马丞之任

举酒一相劝,逢春聊尽欢。

羁游故交少,远别后期难。

路上野花发,雨中青草寒。

悠悠两都梦,小沛与长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陈秀才将游霅上便议北归

婆娑恋酒山花尽,绕缭还家水路通。

转楫拟从青草岸,吹帆犹是白蘋风。

淮边欲暝军鼙急,洛下先寒苑树空。

诗句因余更孤峭,书题不合忘江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杭州李员外

政成何用满三年,上界群仙待谪仙。

便赴新恩归紫禁,还从旧路上青天。

笙歌怨咽当离席,更漏丁东在画船。

必恐驻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炉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荣启先生挟琴去,厌寻灵胜忆岩栖。

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

惯采药苗供野馔,曾书蕉叶寄新题。

古贤犹怆河梁别,未可匆匆便解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