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故人废宅二首(其二)

寒莎野树入荒庭,风雨萧萧不掩扃。

旧径已知无孟竹,前溪应不浸荀星。

精灵消散归寥廓,功业传留在志铭。

薄暮停车更悽怆,山阳邻笛若为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荒凉庭院中寒草遍地,枯树映衬,风雨声凄凉,却无法关闭这荒废之门。
早已明白旧日小路不再有孟宗的竹林,眼前的溪流也不该淹没荀彧的英名。
他们的魂灵已消散于辽阔的天际,但他们的功绩与事业在碑铭中永存。
黄昏时分停车此地倍感凄凉,若听到山阳邻家的笛声,又该如何去倾听那份哀伤。

注释

寒莎:寒冷季节中的野草。
野树:野外未经修剪的树木。
荒庭:荒废的庭院。
风雨:风和雨,这里指自然界的凄凉景象。
萧萧:形容风声或雨声。
不掩扃:无法关闭门户,比喻荒凉无人管理。
旧径:昔日的小路。
孟竹:典故,指孟宗的孝顺故事,这里代指过去的景物或人物。
前溪:前面的溪流。
荀星:比喻荀彧这样的贤士,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这里借指杰出的人物。
精灵:指人的灵魂或精神。
消散:消失、离散。
寥廓:空旷辽远,这里指高远的天空或宇宙。
功业:一生的成就与作为。
传留:流传下来。
志铭:墓志铭,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薄暮:傍晚,天色将晚。
停车:停止行车,此处指停留。
悽怆:悲伤,凄凉。
山阳邻笛:典故,指怀念亡友之情,山阳指地名,邻笛指邻家的笛声。
若为听:如何去听,表示难以承受那种哀伤的情绪。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荒凉废宅景象的诗句,充满了怀旧和悲凉的情绪。开篇“寒莎野树入荒庭”即刻画出一幅萧瑟冷清的图景,野草丛生,荒废的庭院显得格外凄凉。而“风雨萧萧不掩扃”则更添几分阴森和神秘之感,仿佛连自然界也在诉说着这座宅邸的过往。

接着,“旧径已知无孟竹”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前溪应不浸荀星”则是对那逝去时光的追忆,虽然溪水依然流淌,但已经无法洗涤那些已经消散的事物。这里的“孟竹”和“荀星”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植物或景象,它们在诗中代表着逝去的岁月。

“精灵消散归寥廓,功业传留在志铭”这两句则表达了对往昔繁华如今荒凉的感慨。诗人通过“精灵消散”来形容曾经辉煌的物质文明已经不复存在,而“寥廓”则是一种空旷无人的感觉;同时,“功业传留在志铭”暗示着尽管物是人非,但历史的记载和功绩依然被后世所铭记。

最后两句“薄暮停车更悽怆,山阳邻笛若为听”则是在描绘日落时分的凄美景象。诗人在黄昏时刻停下马车,更增添了心中的哀伤,而远处山阳传来的笛声仿佛是在为这废宅和它的往事而奏鸣。

整首诗通过对荒凉废宅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以及面对一切都会消逝的历史感慨。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题桐庐谢逸人江居

少小高眠无一事,五侯勋盛欲如何。

湖边倚杖寒吟苦,石上横琴夜醉多。

鸟自树梢随果落,人从窗外卸帆过。

由来朝市为真隐,可要栖身向薜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

芸香署里从容步,阳羡山中啸傲情。

竿底紫鳞输钓伴,花边白犬吠流莺。

长潭五月含冰气,孤桧中宵学雨声。

便泛扁舟应未得,鸱夷弃相始垂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盛令新亭

举目岂知新智慧,存思便是小天台。

偶尝嘉果求枝去,因问名花寄种来。

春物诱才归健笔,夜歌牵醉入丛杯。

此中难遇逍遥事,计日应为印绶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雪窦禅师壁

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