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

风雨催车骑,骎骎来自南。

道旁有茅屋,宁容使君骖。

不谓忽下马,湿衣逢我谈。

田家已刈楚,田妇正好蚕。

既将国漕急,复与民事谙。

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风雨中催促着车马疾驰,它们从南方迅速而来。
道路旁边有间茅草屋,怎能忍心让官员驾车经过。
没想到他会突然下马,衣衫湿透后与我交谈。
农夫已经割完了早稻,农妇正忙于养蚕的事务。
他深知国家急需漕运,又熟悉百姓的日常事务。
将来这茅屋也许会变得像古代官员爱屋及乌的棠树一样受人尊敬。

注释

催:催促。
骎骎:形容马跑得快。
宁容:怎能容忍。
使君:古代对官员的尊称。
湿衣:湿透的衣服。
刈:收割。
蚕:养蚕。
漕急:漕运紧急。
谙:熟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象,通过梅尧臣的笔触,展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对官员职责的认识。首句"风雨催车骑,骎骎来自南",以风雨中疾驰而来的官员形象开篇,暗示了其繁忙的行程。接着,"道旁有茅屋,宁容使君骖",表达了对路边贫寒人家的体恤,不愿打扰他们的安宁。

"不谓忽下马,湿衣逢我谈",体现了官员的亲民作风,不顾风雨湿衣,主动下车与农人交谈,显示出他的谦逊和对百姓生活的了解。"田家已刈楚,田妇正好蚕",进一步描绘了农村的农事活动,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既将国漕急,复与民事谙",点明了官员的职责不仅是国家粮运的管理,更是关心民间疾苦,熟悉百姓生活。最后两句"他年此茅屋,便比棠树甘",寄寓了诗人对官员能如古代贤臣般造福一方的美好愿望,希望他们能像棠树一样,给百姓带来甘甜和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深入民间、体恤百姓的官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官员德行的赞美和期待。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表臣惠蜀笺偕玉砚池

蜀笺珉砚池,为赠知雅故。

惭无左军书,亦乏左思赋。

环水象辟雍,纹花如织素。

愿传君德政,况已闻行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责躬诗

所禀介且拙,尝耻朋比为。

皎皎三十年,半语曾未欺。

身微德不著,尚使人见疑。

省己当自责,实负圣相知。

圣相虽明察,不假束蕴辞。

扣言已可罪,引去岂非宜。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郏城道中

行行溪水边,镜碧不可唾。

安知有沫流,草木多偃卧。

潭鸟瞥复没,滩沙净如簸。

不独荆州民,居险颈瘿大。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采白朮

吴山雾露清,群草多秀发。

白朮结灵根,持锄采秋月。

归来濯寒涧,香气流不歇。

夜火煮石泉,朝烟遍岩窟。

千岁扶玉颜,终年固玄发。

曾非首阳人,敢慕食薇蕨。

形式: 古风 押[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