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光随春漏细,影共夕烟流。
若近明河没,还疑坠玉钩。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夜晚月光与时间流逝的景象。"光随春漏细",形象地写出月光随着春夜的滴漏声逐渐变淡,如同微弱的光线在慢慢消逝,流露出时光荏苒的感觉。"影共夕烟流"进一步描绘月影在傍晚的炊烟中摇曳,与月光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后两句"若近明河没,还疑坠玉钩"则通过想象,将月亮比作即将沉入银河的明珠,暗示着月亮即将落下,犹如玉制的钓钩沉入水中。诗人以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月落的惋惜和对夜晚静谧美好的留恋。
整体来看,寇准的《残月(其二)》通过对月光、影子和时间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春夜月色的宁静与流转,寓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不详
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秋兴逐凉吹,飒然驱烦襟。
人悲故乡远,叶落空山深。
楚俗伤去恨,秦城稀来音。
何当返烟渭,自乐于园林。
远行当岁暮,冰雪路难分。
疋马阳关外,边声落日闻。
出门望寒野,四顾惟椒坡。
忆昔楚大夫,还此情如何。
残阳半明雨,水落西风多。
因同下蔡恨,不觉增悲歌。
雪霁池上亭,晴光照泉石。
暖觉岸冰销,静闻檐溜滴。
务简身暂闲,景幽心自适。
极目望南山,圭峰露微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