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其三)

内山有生番,可以渐而熟。

王化弃不收,犷悍若野鹿。

穿箐截人首,饰金誇其族。

自古以为常,近者乃更酷。

我民则何辜,晨樵夕弗复。

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

如何计退避,画疆俾肆毒。

附界总为戕,将避及床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台湾地区民族关系的深刻忧虑与思考。诗中描绘了当地原住民(生番)与汉族居民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首句“内山有生番,可以渐而熟”暗示了作者对于通过时间和教育逐渐同化的理想,希望不同民族能够和谐共处。然而,“王化弃不收,犷悍若野鹿”则揭示了政府政策的缺失,导致原住民保持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难以被文明化。

接下来的几句“穿箐截人首,饰金夸其族”描述了原住民的暴力行为和部落间的炫耀,显示出他们与外界的隔绝和冲突加剧。作者提到“自古以为常,近者乃更酷”,说明这种暴力行为并非新现象,但近来情况似乎更加严重。

“我民则何辜,晨樵夕弗复”表达了对无辜汉族居民遭受暴力侵害的同情,强调了冲突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接着,“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军事行动(征伐)来恢复秩序,保护百姓安全。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建议政府应开放土地,让民众自由迁徙,同时对原住民进行教化,使其适应农耕生活,从而实现和平共处。然而,“如何计退避,画疆俾肆毒”和“附界总为戕,将避及床褥”则表达了对政府可能采取的退避政策的担忧,担心这只会加剧冲突,甚至影响到平民百姓的安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台湾地区复杂民族关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和平解决冲突、促进民族融合的强烈愿望。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冲突后果,诗作呼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收录诗词(15)

蓝鼎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其四)

凤山东南境,有地曰琅峤。

厥澳通舟楫,山后接崇爻。

宽旷兼沃衍,气势亦雄骁。兹土百年后,作邑不须?。

近以险阻弃,绝人长蓬蒿。

利在曷可绝,番黎若相招。

不为民所宅,将为贼所巢。

遐荒莫过问,啸聚藏鸱枭。

何如分汛弁,戒备一方遥。

行古屯田策,令彼伏莽消。

形式: 古风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其五)

天子重海邦,宵旰念重洋。

稔知民疾苦,经营固岩疆。

先生代巡守,旷典岂寻常。

勿虚此行行,使命乃有光。

贱子虽不才,躬践戎马场。

居东将二载,所见颇周详。

曾将前箸借,孽丑俘且僵。

承索台湾咏,草此留别章。

狂言失忌讳,意念则深长。

荛采檄有司,白简上朝堂。

敉宁纪功德,山水并苍泱。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杨雪沧观察浚燕台看月图

骚人揽明月,独上黄金台。

千里一凭眺,幽燕气壮哉。

高寒俯城阙,清啸出蓬莱。

知有匡时略,长天首重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游竹溪寺

洒洒词源峡水倾,何时幸望遂班荆。

却嫌不舞羞知己,愿让高轩御李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