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宣州周录事

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

薄游长安中,始得一交亲。

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闉。

高驾临长路,日夕起风尘。

方念清宵宴,已度芳林春。

从兹一分手,缅邈吴与秦。

但睹年运驶,安知后会因。

唯当存令德,可以解悁勤。

形式: 古风

翻译

盛世重视读书人,我被派去监察郡县。
曾在长安短暂游历,才得以结识一位知己。
豪杰们如云聚集,为我饯行在边城门。
高车驰向长途,日夜扬起风尘。
方才想起那清宵宴会,转眼已过春色满林。
从此一别,你我远隔吴地与秦疆。
只见时光飞逝,不知何时再能相见。
唯有保持美德,才能化解忧愁辛劳。

注释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儒士:读书人,知识分子。
纠郡:监察郡县。
伊人:指代自己。
薄游:短暂的游历或旅居。
长安:古都,这里指唐朝的首都。
塞城闉:边塞的城门,这里指长安的城门。
高驾:高大的马车。
缅邈:遥远。
吴与秦:吴地指江苏南部,秦地指陕西,这里代指两地相隔很远。
年运驶:时光飞逝。
后会因:再次相聚的机会。
令德:美好的品德。
悁勤:忧虑辛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清时重儒士,纠郡属伊人"表明诗人与被送别者都是崇尚儒家学说的士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如同古代伊尹、洛仲之交。此处"清时"指的是友情纯粹无杂质。"薄游长安中,始得一交亲"则说明诗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这座城市里结识了朋友,这份友谊来之不易。

"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闉"描绘了一场盛大的送别宴,参与者都是些英俊豪迈的人物。"高驾临长路,日夕起风尘"则写出了离别时的壮观景象和心中的不舍。"方念清宵宴,已度芳林春"表达了诗人对夜宴愉悦记忆的怀念,虽然已经过了那美好的时光,但这些记忆犹如初。

"从兹一分手,缅邈吴与秦"表明从此刻起,他们之间的地理距离拉开,从江南(吴地)到关中(秦地),彼此天各一方。"但睹年运驶,安知后会因"则流露出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和对未来重逢的不确定感。

最后两句"唯当存令德,可以解悁勤"劝诫对方要保持美好的品德,这样才能在日后的辛勤努力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朋友高尚品格的赞美和期望。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送洛阳韩丞东游

仙鸟何飘飖,绿衣翠为襟。

顾我差池羽,咬咬怀好音。

徘徊洛阳中,游戏清川浔。

神交不在结,欢爱自中心。

驾言忽徂征,云路邈且深。

朝游尚同啄,夕息当异林。

出饯宿东郊,列筵属城阴。

举酒欲为乐,忧怀方沈沈。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送阎寀赴东川辟

冰炭俱可怀,孰云热与寒。

何如结发友,不得携手欢。

晨登严霜野,送子天一端。

祗承简书命,俯仰豸角冠。

上陟白云峤,下冥玄壑湍。

离群自有托,历险得所安。

当念反穷巷,登朝成慨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送褚校书归旧山歌

握珠不返泉,匣玉不归山。

明皇重士亦如此,忽怪褚生何得还。

方称羽猎赋,未拜兰台职。

汉箧亡书已暗传,嵩丘遗简还能识。

朝朝待诏青锁闱,中有万年之树蓬莱池。

世人仰望栖此地,生独徘徊意何为。

故山可往薇可采,一自人间星岁改。

藏书壁中苔半侵,洗药泉中月还在。

春风饮饯灞陵原,莫厌归来朝市喧。

不见东方朔,避世从容金马门。

形式: 古风

送雷监赴阙庭

才大无不备,出入为时须。

雄藩精理行,秘府擢文儒。

诏书忽已至,焉得久踟蹰。

方舟趁朝谒,观者盈路衢。

广筵列众宾,送爵无停迂。

攀饯诚怆恨,贺荣且欢娱。

长陪柏梁宴,日向丹墀趋。

时方重右职,蹉跎独海隅。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