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一)石径

苍壁上参天,微径随流水。

聱牙石齿乱,纷薄黄叶委。

牵攀不得上,颠仆几将止。

勉强终此行,更老知难至。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老的墙壁直插云天,小路蜿蜒随着流水前行。
峥嵘的石头错落有致,落叶纷纷如薄片般飘落。
试图攀登却无法触及,跌倒几次几乎放弃。
尽管艰难,我还是坚持走完这段路,深知年岁增长后更难以到达。

注释

苍壁:古老的墙壁。
参天:直插云天。
微径:小路。
流水:蜿蜒的流水。
聱牙:峥嵘不平。
石齿:石头的边缘。
纷薄:纷纷扬扬。
黄叶委:落叶飘落。
牵攀:试图攀登。
颠仆:跌倒。
勉强:艰难地。
更老:年岁增长后。
知难至:难以到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登嵩山十首(其一)石径》。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登嵩山时的情景。"苍壁上参天"展现出山壁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微径随流水"则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仿佛顺着流水而行。接下来的"聱牙石齿乱"形容石头路面高低不平,如同参差错落的牙齿,"纷薄黄叶委"则写出了秋意渐浓,落叶纷纷飘落的场景。

在攀登过程中,诗人遇到困难,"牵攀不得上,颠仆几将止",表达了行走的艰难和险峻。然而,他并未放弃,"勉强终此行"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两句"更老知难至"暗示了诗人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攀登这样的险峰会更加不易,流露出对未来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身的登山经历,寓含了对人生旅途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辙诗歌的深沉与内敛。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十)启母石

神夫化黄熊,神母化白石。

婴儿剖还父,涕泣何暇恤。

尔来三千岁,往事谁复识。

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形式: 古风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九)吴道子画四真君

浮埃古壁上,萧然四真人。

矫如云中鹤,犹若畏四邻。

坐令世俗士,自惭污浊身。

勿谓今所无,嵩少多隐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八)将军柏

肃肃避暑宫,石殿秋日冷。

凛然中庭柏,气压千夫整。

风声答万壑,云色通诸岭。

材大难为工,甘与蓬蒿屏。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