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碛

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

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馀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上涨吹动八阵图,阵势依旧如旧时。
我在苦寒之后来到,只见平坦沙滩似白练。
登高远望历史遗迹,六十四处排列整齐。
远处望去像布满棋子,走近却找不到具体位置。
世人皆称他为诸葛公,用兵有章法、有规矩。
他只占据褒斜小路,军队行动受限无法大展宏图。
最终未能进入中原,阵法在狭窄之地施展不开。
广袤的沙漠中,石头堆积成队列。
只让后人明白,我不是鲁莽之人。
为何他的阵法像长蛇,千百年来无人领悟。
只有桓元子长久凝视,难以移开目光。

注释

涨江:江水上涨。
八阵:古代军事阵法。
苦寒:艰难困苦的环境。
匹素:平整如布的沙滩。
遗迹:历史遗留的痕迹。
磊磊:形容石头堆积。
布棋:像布满棋子。
不知处:找不到具体位置。
诸葛公:诸葛亮。
法度:规则和法度。
区区:狭小。
褒斜:地名,褒斜道。
军旅:军队。
阔步:大步行走。
置阵:布置阵法。
狭无所:施展不开。
茫茫:广阔无垠。
积石:堆积的石头。
独使:唯独让。
莽卤:粗鲁无知。
长蛇形:像长蛇的阵型。
千古:千百年。
桓元子:可能是对诸葛亮的尊称。
久视:长时间凝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八阵碛》,通过对长江边八阵图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敬仰以及对历史战略的反思。首句“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描绘了江水依旧,阵势犹在的场景,暗示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转。接下来,“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写诗人寒冬时节来访,见到的是一片洁白的沙滩,如同素色的布匹,为阵势增添了肃穆之感。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看到排列整齐的遗迹,数目对应着八卦六十四卦,显示出诸葛亮布局的精妙。“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进一步强调了阵势的巧妙和难以寻觅,仿佛棋局一般。诗人接着赞扬诸葛亮的治军有方,虽因地理条件受限而未能施展宏图,但其智慧仍流传后世。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形象地描绘出沙漠中的石阵,象征诸葛亮的军事策略。最后两句,“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诗人感慨诸葛亮的阵法设计独特,尽管形状像长蛇,但世人至今未能完全领悟其深意,唯有桓元子长久凝视,难以离去,表达了对诸葛亮深远影响的敬佩。

整体来看,苏辙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八阵图的壮观景象,更借此诗寓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崇敬和对其军事思想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八玺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

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

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

形式: 古风

十一月十三日雪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

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

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

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

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

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

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

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

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形式: 古风

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赋三绝句寄呈子瞻兄(其一)

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槃。

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