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玺

秦人一玺十五城,百二十城当八玺。

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

九鼎峥嵘夏禹馀,八玺错落古所无。

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

形式: 古风

翻译

秦人用一枚玉玺换取了十五座城池,一百二十座城池相当于八枚玉玺的价值。
新年第一天,皇帝在宫殿前接受新的官袍和绶带,君臣之间充满了无尽的喜悦。
象征国家权威的九鼎威严依旧,那是大禹留下的遗产,而八枚玉玺的拥有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古人对这样的事情感到鄙视,现在的人却觉得好笑,父老们对此既陌生又惊讶地呼叫。

注释

秦人:秦朝的人民。
玺:古代的一种玉制印章,象征权力。
十五城:十五座城池。
八玺:八枚玉玺。
元日:新年第一天。
轩:宫殿。
组绶:官袍和绶带。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重器的大型铜鼎。
峥嵘:威严、显赫。
夏禹: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古人:古代的人。
今人:现代的人。
父老:年长的人。
惊呼:惊讶地呼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八玺》,主要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一枚玉玺控制了大量领土,象征着权力的集中。"秦人一玺十五城",形象地展示了秦朝通过一枚玉玺统治众多城市的壮观景象。"元日临轩组绶新,君臣相顾无穷喜",描述了皇帝在新年之际接受新赐的官袍,君臣共享胜利的喜悦。

接下来,诗人提到"九鼎峥嵘夏禹馀",提及传说中的神器九鼎,暗示秦始皇的权威如同大禹一样显赫。"八玺错落古所无"进一步强调了秦朝对玉玺制度的创新,超越了古代的传统。最后两句"古人鄙陋今人笑,父老不惯空惊呼",则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古人无知和今人对此变化的嘲笑,以及普通百姓对此巨大变革的惊讶与不适应。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秦朝玉玺制度的描绘,寓言了权力更迭和社会变迁,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们的反应。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十三日雪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

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

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

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

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

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

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

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

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形式: 古风

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赋三绝句寄呈子瞻兄(其一)

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槃。

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形式: 七言绝句

三游洞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