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名为《答朱汝德用韵》。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海边乘舟,欲渡过仿佛世外的蓬瀛之地,却因风雨阻隔,未能成行的情景。诗中寓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感慨,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首句“东去蓬瀛合有津”,以“东去”点明方向,暗示着追求的目标——蓬瀛,即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彼岸。“合有津”则表达了通往理想之地必有途径的信念。接下来,“若为风雨动经旬”一句,通过描述风雨阻隔,形象地展示了实现理想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
“同来海岸登舟在,俱是尘寰欲渡人”两句,诗人与友人一同站在海岸边,准备乘舟前往未知的彼岸,表达了他们共同的追求与决心。然而,“俱是尘寰欲渡人”也暗示了他们作为凡人,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渺小感。
“弱水洪涛非世险,长年三老定谁真”两句,诗人将追求理想的过程比作穿越弱水、洪涛的艰难旅程,暗指世间的险阻。同时,提出“长年三老定谁真”的疑问,既是对前人经验的反思,也是对自身能否真正到达理想彼岸的不确定。
最后,“青鸾眇眇无消息,怅望烟花又暮春”两句,以青鸾(传说中的神鸟)的杳无音信,表达了对理想难以触及的无奈与失落。而“怅望烟花又暮春”则以季节更替,暗示时间的流逝,以及对美好时光稍纵即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