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兰花的蓝色系住春天的美景,朦胧的香气掩盖了众多花卉。
走过门前石阶旁露珠点缀的绿叶,寻找水边小路时连绵不绝的是花香。
花田静谧中风儿吹得花枝轻乱,亭子在秋雨中显得更加悠长。
屈原昔日曾采摘此花,将其编织成佩饰挂在荷花衣上。

注释

兰色:指兰花的蓝色。
结春光:凝聚、留住春天的美丽景色。
氛氲:形容香气浓郁、弥漫的样子。
众芳:众多的花卉。
过门:经过门口。
阶露叶:台阶上的叶子上挂着露珠。
寻泽:寻找有水的地方,这里指水边。
径连香:小路上连续不断的花香。
畹:古代地积单位,这里泛指花田。
静风:平静的风。
吹乱:吹得花枝摇曳。
亭秋雨:秋雨中的亭子。
灵均:屈原的字,这里指屈原。
采撷:采摘。
纫佩:编织成佩饰。
荷裳:荷花图案的衣裳,比喻高洁的服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兰花的清雅与独特之美。"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写出了兰花在春日阳光下的鲜明颜色,它以自己的淡雅气质掩盖了其他花卉的香气。这是对兰花外在之美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兰花独特品格的欣赏。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则是从动态和环境角度描写兰花。兰花生长于湿润的环境中,即使是在门前的小水塘边,也能散发出淡雅的香气。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兰花的美,而且突出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场秋天的小雨过后,兰花在微风中的摇曳,以及雨水给予它们的滋润。"畹静"指的是兰花生长的地方安静无声,而"风吹乱"则是兰花在风中轻轻摇动的景象。"亭秋雨引长"则形容了雨后兰花更加鲜活,仿佛被雨水滋养得更为繁盛。

最后两句"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是对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进行引用,增强了诗的意境。这里的"灵均"指的是古代楚国的神农架,传说中他曾在江边采撷兰草。"纫佩挂荷裳"则是在形容兰花被用作装饰之物,挂于衣带或冠冕上,表达了兰花不仅是自然美,也能成为文化和审美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兰花外观、生长环境及与古代文化联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种植物的深刻情感以及它在文学中独特的地位。

收录诗词(94)

无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僧,俗姓贾,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 籍贯:范阳(今河北涿州)

相关古诗词

冬中与诸公会宿姚端公宅怀永乐殷侍御

柱史静开筵,所思何地偏。

故人为县吏,五老远峰前。

宾榻寒侵树,公庭夜落泉。

会当随假务,一就白云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冬日诸禅自商山礼正师真塔回见访

久思今忽来,双屦污青苔。

拂雪从山起,过房礼塔回。

偈留闲夜作,禅请暂时开。

欲作孤云去,赋诗余不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冬夜姚侍御宅送李廓少府

王事圭峰下,将还禁漏馀。

偶欢新岁近,惜别后期疏。

雪罢见来吏,川昏聊整车。

独吟多暇日,应寄柏台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冬晚姚谏议宅会送元绪上人归南山

禅客诗家见,凝寒忽告还。

分题回谏笔,留偈在商关。

盘径缘高雪,闲房在半山。

自知麋鹿性,亦欲离人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