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三十二)

一种同翁儿,一种同母女。

无爱亦无憎,非关后父母。

若个与好言,若个与恶语。

耶娘无偏颇,何须怨父母。

男女孝心我,我亦无别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幽默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中的偏见和对父母的误解。诗人通过对比“同翁儿”与“同母女”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待父母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人们在情感上的不平等和主观性。

“一种同翁儿,一种同母女。” 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引入主题,翁儿和母女虽然都是父母的孩子,但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却大相径庭。这种对比强调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差异,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对父母的态度。

接着,“无爱亦无憎,非关后父母。” 这句话表明,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并非由血缘关系决定,而是受到后天教育和相处经历的影响。这暗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动态的,而非固定不变的。

“若个与好言,若个与恶语。” 进一步阐述了孩子们在面对父母时,可能会因为个人喜好或情绪状态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句话提醒我们,孩子们的行为并不总是出于对父母的真正感情,而是可能受到当时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

“耶娘无偏颇,何须怨父母。”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主张父母对待子女应当公平公正,不应因偏爱或偏见而引起子女的不满或怨恨。这不仅是对父母的建议,也是对所有人的启示,鼓励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公正和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巧妙地探讨了亲情、教育、偏见和公正等复杂的人际关系议题,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三十三)

你若是好儿,孝心看父母。

五更床前立,即问安稳不。

天明汝好心,钱财横入户。

王祥敬母恩,冬竹抽笋与。

孝是韩伯俞,董永孤养母。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三十四)

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

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

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

耶娘不采括,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三十五)

父母生男女,没娑可怜许。

逢著好饮食,纸里将来与。

心恒意不忘,入家觅男女。

养大长成人,角睛难共语。

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诗并序(其三十六)

兴生市郭儿,从头市内坐。

例有百馀千,火下三五个。

行行皆有铺,铺里有杂货。

山鄣买物来,巧语能相和。

眼勾稳物著,不肯遣放过。

意尽端坐取,得利过一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