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山十生观音赞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世骇异之,堕颠倒想。

公独不然,十生一念。化缘之迹,皆可考验。

一切声音,当以眼听。俱不相参,以本寂静。

要如菩萨,色相对现。何以必之,我有大愿。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无为山十生观音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诗中探讨了生死、现实与幻象、以及修行者与菩萨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死生二法,了无实相”,开篇即点明生死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心中的幻觉。接着,“世骇异之,堕颠倒想”指出世人对于生死的恐惧和疑惑,往往陷入错误的观念之中。而“公独不然,十生一念”则强调了诗人自己对于生死的超越,认为每一生都只有一念之差,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化缘之迹,皆可考验”表明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的重视,认为每一次的修行经历都是检验内心的真实途径。“一切声音,当以眼听”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强调了内心的观察力,而非仅仅依赖于耳朵。

“俱不相参,以本寂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喧嚣无关,真正的寂静来自于内心的自我观照。“要如菩萨,色相对现”表达了诗人希望达到如同菩萨般,无论面对何种情境都能保持慈悲与智慧的态度。

最后,“何以必之,我有大愿”则揭示了诗人追求的目标,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行,实现内心的升华与解脱,拥有宏大的愿望。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修行和佛法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第十五祖真赞

石彪肉醉,木驹夜嘶。我此三昧,非识情知。

应缘而现,不落思惟。是故钵水,以针投之。

如仲尼韶,如子期琴。又如萧何,而识淮阴。

无言可寄,无迹可寻。粲然现前,传之以心。

穴像之目,我岂慢神。指树之耳,我知其因。

物我如是,所立皆真。随其妙用,见我全身。

稽首真慈,为僧中王。如万星月,见者清凉。

尚以众生,不信为伤。盖盲者咎,非光掩藏。

形式:

六世祖师画像赞.初祖

妄想无性,證不灭受。前圣所知,转相授手。

风烟花开,器界以形。霜露果熟,王子乃生。

护持佛乘,指示心体。但遮其非,不言其是。

婴儿索物,意正语偏。哆啝之中,语意俱捐。

形式:

六世祖师画像赞.二祖

顶峰朝露,神光夜生。堪任单传,荷担上乘。

自寻其心,不见归宿。如视环轮,求其断续。

用狱除间,履瘦知肥。淫坊酒肆,尽其尘机。

雪中斫臂,愿续佛寿。儿孙闻之,竖毛呵手。

形式:

六世祖师画像赞.三祖

六道暗昏,不碍明洁。毫釐弗差,證甘露灭。

但赤头颅,特讳名氏。离见超情,欲尽世累。

潜溪海山,麻衣风帽。翩然往来,被褐怀宝。

精一其诚,声名俱舍。后世丘坟,犹无知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