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净因长老楼上玩月见怀有疑君魂梦在清都之句

道人心与世无求,隐几萧然在此楼。

坐对高梧倾晓月,看翻清露洗新秋。

登临更欲邀元亮,披写还能拟惠休。

顾我不知天上乐,虚疑昨夜梦仙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道人的心境与世俗无关,独自安静地坐在这座楼中。
坐着欣赏高大的梧桐树倾斜着迎接破晓的月光,看着清澈的露水洗净了初秋的清新。
登高望远,我想要邀请元亮(陶渊明)一同,写下这样的景色,仿佛能比拟惠休(唐代僧人)的诗才。
反思自己并不了解天上的快乐,只怀疑昨晚是否在梦中游历了仙境。

注释

道人:指修道之人,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隐士。
世无求:不追求尘世的欲望。
隐几:倚着几案,表示闲适的生活方式。
萧然:清冷、寂静的样子。
高梧:高大的梧桐树。
倾晓月:倾斜的月亮,形容黎明时分。
清露:清晨的露水。
新秋:初秋季节。
邀:邀请。
元亮:陶渊明的字,代指隐逸诗人。
披写:铺陈描绘。
拟:比拟,模仿。
天上乐:指神仙世界的快乐。
梦仙游:梦境中的仙人之旅。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心境。

“道人心与世无求,隐几萧然在此楼。” 这两句诗描绘出诗人心如止水,与世间的纷争与欲望无关,在一处清幽的高楼中寻找内心的平和。

“坐对高梧倾晓月,看翻清露洗新秋。” 诗人静坐在高楼之上,面对着皎洁的明月,观赏着夜间的露珠如何洗涤新秋的景象,这些自然景物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登临更欲邀元亮,披写还能拟惠休。”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同道之士的思念和渴望,他们共同享受着文学与哲学的乐趣,通过书信交流思想。

“顾我不知天上乐,虚疑昨夜梦仙游。” 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丝迷惘,诗人在现实中未能体验到天界的快乐,只是在梦境中偶尔得到片刻的仙境之旅,这种不确定感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新,是王安石内心世界的一次美好展现。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酬和甫祥源观醮罢见寄

窃禄祠官久见容,每持金石荐宸衷。

钧天忽忽清都梦,方丈寥寥弱水风。

知结胜缘人意外,想寻陈迹马蹄中。

新诗起我超然兴,更感钟山蕙帐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酬郑闳中

萧条行路欲华颠,回首山林尚渺然。

三釜祇知为养急,五浆非敢在人先。

文章满世吾谁慕,行义如君众所传。

宜有至言来助我,可能空寄好诗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酬俞秀老

洒扫东庵置一床,于君独觉故情长。

有言未必输摩诘,无法何曾泥饮光。

天壤此身知共弊,江湖他日要相忘。

犹贪半偈归思索,却恐提桓妄揣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

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

田畴汎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亦贫。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馀教得因循。

询求故有风谣在,不独镵诗尚未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