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

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

田畴汎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亦贫。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馀教得因循。

询求故有风谣在,不独镵诗尚未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曾经在常州吟诗为主人送别,没想到自己也会得到高位的官职。
田野被洪水淹没,河流堵塞,市场萧条,城市也显得贫困。
凭借我微薄的才能,能得到照顾和指导,全靠你的余荫让我得以遵循。
询问民间风俗,传统的歌谣仍在流传,不只是诗歌创作,这种传统并未消失。

注释

曾:曾经。
咏:吟诗。
常州:地名。
主人:被送别的对方。
身得两朱轮:得到高位官职。
田畴:田野。
汎滥:淹没。
川:河流。
方:正。
壅:堵塞。
厨传:官府的膳食供应。
萧条:冷清。
市亦贫:市场也显得贫困。
以:凭借。
薄材:微薄的才能。
思拊伛:得到照顾和指导。
赖:依赖。
馀教:余荫、指导。
询求:询问。
故有:传统的。
风谣:民间歌谣。
在:存在。
不独:不只是。
镵诗:诗歌创作。
泯:消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标题为《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当前社会状况的感慨。

首句“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中的“曾咏”,意指曾经吟咏;“常州”是古地名,即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诗人回忆起以前送别朋友时的情景,那位友人如今拥有了显赫的地位,象征性的“两朱轮”代表高官的车轮。

接着,“田畴汎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亦贫”,这里描绘了一种荒废颓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豪门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出社会上的不公和矛盾。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馀教得因循”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才能有限,但得益于朋友的教诲而能够继续前行。

最后,“询求故有风谣在,不独镵诗尚未泯”中,“询求故”,是指寻访古代的事迹;“风谣”,即流传的传说或故事。诗人通过询问和探讨古代遗事,来反思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沉浸在个人情感之中。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也透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诗人内心的深刻感慨。王安石以其改革政治、经济的主张而著称,同时他也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其诗作多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酬慕容员外

初驾王门学者师,晚漂湖海众人悲。

吹毛未识腰间剑,刺股犹藏袖里锥。

卫霍功名还有命,苏张才气久非时。

江尤亦见应须饮,莫放穷愁入两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酬裴如晦

二年羁旅越人吟,乞得东南病更侵。

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

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

浊酒一杯秋满眼,可怜同意不同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墙西树

墙西高树结阴稠,步屣穷年向此留。

白日屡移催我老,清风一至使人愁。

纷纷暝鸟惊还合,渺渺凉蝉咽欲休。

回首旧林归未得,看看知复几春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暮春

春期行晼晚,春意剩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堕,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