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岫亭用范伯升韵

自我来南溪,池塘几春草。

结茅依云端,爱此山回抱。

奇峰七十二,罗列景逾好。

岂殊谢公窗,澄江更萦绕。

孤城千家邑,一目可尽了。

植葵思夏深,种菊待秋杪。

物华静中见,至理得深造。

东山与鲁郊,底用评大小。

平生丘壑心,计拙讵能巧。

亭皋远俗客,曳杖日频到。

箪瓢乐未改,在涧槃亦考。

况有吾人诗,飘然异郊岛。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从我来到南溪,池塘边已长了几度春草。
我在云雾缭绕的山崖旁盖起茅屋,喜爱这山峦环抱的景色。
这里有七十二座奇特的山峰,排列得景色优美无比。
难道这不如同谢公当年的窗景,清澈的江水环绕其中。
这座孤独的小城,一眼就能望尽千家万户。
种植葵花期待夏日的繁盛,种菊花则等待秋天的来临。
在宁静的环境中欣赏万物,深感自然之理的深远。
东山与鲁郊,究竟哪个更大,又何必比较。
我一生向往山水,虽然智谋不足,却无法改变这种心境。
我常去那远离尘世的亭子,手握拐杖,每日来访。
即使生活简朴,我仍乐在其中,溪涧边的生活也值得品味。
更何况我们还有诗歌,飘逸在异乡的山水之间。

注释

南溪:地名,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春草:春天的草木。
结茅:建造茅屋。
云端:高高的山崖上。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澄江:清澈的江水。
孤城:孤立的城市。
物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丘壑:山川沟壑,比喻山水之志。
计拙:智谋不足。
亭皋:水边的亭子。
箪瓢:竹篮和瓢,代指简朴生活。
涧槃:溪涧边的平静生活。
飘然:超脱、自由自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元吉的《列岫亭用范伯升韵》,通过对南溪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心境。首句“自我来南溪,池塘几春草”表达了诗人来到此地的时间之久,以及对春天池塘草木的喜爱。接下来,“结茅依云端,爱此山回抱”写诗人筑屋于山腰,享受山峦环抱的宁静。

“奇峰七十二,罗列景逾好”描绘了壮丽的山峰景观,与谢公当年的窗景相比,毫不逊色。“澄江更萦绕”则进一步强调了水景之美。诗人接着以“孤城千家邑,一目可尽了”概览周围城乡,暗示出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植葵思夏深,种菊待秋杪”体现了诗人对季节流转的敏感和对自然时令的顺应。他从静谧的自然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物华静中见,至理得深造”,认为在平凡生活中也能体验到深远的人生哲理。

最后,诗人将自己比作“东山与鲁郊”,表明他对丘壑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认为自己的志趣与古代贤者相当,不在于大小之分。“平生丘壑心,计拙讵能巧”表达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诗人常至“亭皋远俗客”,过着简朴的生活,以“曳杖日频到”、“箪瓢乐未改”自得其乐,还以诗文为伴,远离尘世喧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溪的自然风光,寓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686)

韩元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字:无咎
  • 号:南涧
  • 籍贯: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
  • 生卒年:1118~1187

相关古诗词

同尹少稷赋岩桂

江南秋尽犹无菊,只有幽香满岩谷。

纷纷千树散黄金,翠叶离披剪寒玉。

繁枝疑从缺月堕,嫩叶不受微风触。

芳枝冷淡谁与妍,雾雨阴晴自膏沐。

不妨松竹共行伍,要使芝兰尽臣仆。

小山有句嗟未尽,骚经已断谁能续。

每至凋零足惆怅,尚喜炉薰驻馀馥。

为君扫地斗量归,犹胜胡椒夸百斛。

形式: 古风

戏韩子师

读书堂前霜月明,读书堂后霜风声。

主人读书已万卷,足踏省户还专城。

朅来掩关卧不出,左拥韦编右瑶瑟。

似闻天女亦爱静,便喜兰房长英物。

我舍应门才一儿,赵子尤作仙果迟。

白头相看辄浩叹,玉树独满君家墀。

我歌声长君且听,不特交游幸同姓。

极知玉盎有新醅,每恨金觞乃无柄。

从君泥饮不作难,景物过清天复寒。

犀钱汤饼未免俗,琵琶与筝当合弹。

形式: 古风

戏赠范元卿

忆昔苕溪醉中语,屈指凄凉十寒暑。

纷纭世事去如云,两鬓苍苍各如许。

春风学省数会面,抗袂吁嗟走尘土。

我惭屡战不能奇,袖手归来仆旗鼓。

喜君射策有新功,双鹄联翩仍一举。

胡为不上金马门,簿领卑栖犹哙伍。

风前未厌鹔鹴敝,笔下悬玄凤凰吐。

闽山千里要佳句,应吊双龙一怀古。

元戎好士见此客,定肃弓刀按歌舞。

素英丹荔虽已过,海珍正可罗樽俎。

鹧鸪勾舟木叶堕,秋晚上寒更风雨。

请君彊饭趣归程,莫为梅花思羁旅。

形式: 古风

朱元晦清湍亭

青山足佳游,远睇欲无路。

稍寻绝涧入,始辨云间树。

泉声若招客,倚杖得夷步。

惊湍泻乱石,激激有清趣。

风微鸟哢幽,日彻鱼影聚。

居然鱼鸟乐,正欠幽人住。

野僧岂忘机,作亭以兹故。

因君赋新诗,我亦梦其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