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砺四首(其三)

姬发誓孟津,集者八百国。

当时尽弃商,喜受钜桥粟。

独有首阳山,不生周草木。

至今插天高,与商无终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的《十一砺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历史典故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兴衰的独特见解。

首句“姬发誓孟津”,借用了周武王姬发在孟津誓师的历史事件,象征着英雄豪杰的壮志和决心。接着,“集者八百国”描绘了周武王联合众多诸侯国共同伐纣的盛况,展示了团结的力量。

“当时尽弃商,喜受钜桥粟”两句,通过描述周军攻破商朝后,诸侯们共享战利品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和共享成果的精神。这里“钜桥粟”可能是指大量粮食,象征着丰富的战利品。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历史的辉煌上,而是转向了对历史的反思。“独有首阳山,不生周草木。”首阳山作为背景,象征着历史的永恒和不变。这句话暗示了即便是在周朝鼎盛之时,也存在着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和历史规律。

最后,“至今插天高,与商无终极。”这两句将首阳山与商朝进行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延续性。首阳山的“插天高”与“与商无终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不变与变化并存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变迁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十一砺四首(其四)

素持不杀戒,一视齐冤亲。

今遭此大恶,不报无天伦。

况闻曾子语,不取姑息仁。

实为不得已,挺身事经纶。

苟能悟昨非,赦汝改而新。

负固变诈者,我恕佛亦嗔。

直期后世后,弗忍为逆臣。

惟愿吾与汝,同归天德淳。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十二砺

攀断龙髯哭不回,鼎湖仙去下民灾。

一身肉痛愁销骨,两脸颜枯瘦入腮。

誓以匹夫纾国难,艰于乱世取人才。

屡曾算至难谋处,裂破肺肝天地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明皇按乐图

谁□銮舆向蜀行,梨园弟子歇新声。

及知凝碧池头事,难得乐工雷海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忆梦哭歌

金轮王夭中天寿,赤龙夜哭玄蛇吼。

仙人不忍辞汉去,青山照水生愁丑。

虽贫亦有买醉资,甘美不入孤臣口。

死后骨消恨不消,岁岁暗逐春风上新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