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道中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

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

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

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十月的荒郊被雪气催促,隐约的忧愁在阳台上显现。
在游历秦国的路上,心中挂念如同三条蜡烛,离开楚地时,心情沉重如寸寸灰烬。
高高的柳树不要遮住寒冷的月光落下,空荡的桑林也不让夜晚的风吹回。
我如何能居住在猿猴的哀鸣声中,却又被蝉鸣声引领下山。

注释

十月:指秋季的第十个月份,可能暗指深秋。
荒郊:人烟稀少的野外。
愁色:忧郁的情绪。
阳:指代阳台,也暗示思念之情。
游秦:游历秦国。
分系:分散、牵挂着。
三条烛:比喻心中的忧虑或思绪繁多。
一寸灰:形容心情极度消沉。
高柳:高大的柳树。
寒月:寒冷的月亮。
空桑:废弃的桑林。
夜风:夜晚的风。
猿声:猿猴的哀鸣,象征凄凉。
蝉吟:蝉的鸣叫,有时寓意轻松。
引下来:引导或吸引离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行旅的孤寂与愁苦之情。诗人以精美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凉雪景中的心境图画。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 这两句写出了深秋时节,荒凉郊野中飘落的雪花带来的寒意,以及诗人心头萦绕的忧愁情绪,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旧事旧情,如同依稀可见的阳光台阶,令人不禁驻足回忆。

"游秦分系三条烛,出楚心殊一寸灰。"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留恋与对心中旧梦的珍视。在秦地的游历如同点燃的蜡烛,而那份在楚地的心绪却似一寸尘埃,珍贵而难以忘怀。

"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 这两句描写了夜晚的景象,高大的柳树无法阻挡寒冷的月亮,而那无叶的桑树则似乎在静候着夜风的返回。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期待。

"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困惑与无奈。在远离尘世的深山老林中,即使是猿啼鸟鸣的声音,也能引起诗人内心的波动,更不用说那些细微如同蝉鸣般的往事碎片,轻易地就能将他拉回现实的苦恼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致描绘与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以及对于过往记忆的无奈留恋。

收录诗词(142)

曹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字:梦徵
  • 籍贯:一今安徽潜山)
  • 生卒年:828——903

相关古诗词

荐福寺赠应制白公

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

讲升高座懒,书荅重臣迟。

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

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览春榜喜孙鄠成名

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

旧愁浑似雪,见日总消时。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

风光若有分,无处不相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贻世

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

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閒。

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

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贻住山僧

罢讲巡岩坞,无穷得野情。

腊高犹伴鹿,夏满不归城。

云朵缘崖发,峰阴截水清。

自然双洗耳,唯任白毫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