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耕者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春天的气息首先从土壤中感知,老农夜晚起身喂饱饥饿的牛。
春雨充足,对春耕有利,天亮很久太阳才升起,早饭送田间稍显迟。
妇孺一同前来,增添田间的温馨,乌鸦和老鹰飞翔,巧妙地跟随在后。
繁多的政令有何帮助?关键是要有整年的风调雨顺。

注释

阳气:温暖的阳光和生机。
土脉:土壤的活力。
老农:经验丰富的农夫。
饲:喂食。
牛饥:牛饿了。
雨深:春雨充沛。
春耕:春季耕作。
日出三竿:太阳升起很高。
晓饷:早饭送往田间。
迟:晚。
妇子:妻子和孩子。
相妩媚:互相陪伴,增添乐趣。
乌鸢:乌鸦和老鹰。
追随:跟随在后。
政令:政府的命令或政策。
曾何补:有什么帮助。
终年:全年。
风雨时:风调雨顺的时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农耕的生动场景。首句“阳气先从土脉知”,点明农民根据地温感知春天的到来。老农半夜起身喂饱饥饿的牛,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春耕。“雨深一尺春耕利”形象地写出春雨充足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春雨深一尺意味着土地滋润,利于犁田播种。“日出三竿晓饷迟”则展示了农人起早贪黑,即使日上三竿还在田间劳作,送饭的妇女和孩子前来陪伴,增添了一丝温馨的家庭氛围。

“妇子同来相妩媚”一句,通过妇孺的陪伴,展现出家庭和睦与亲情的温暖。而“乌鸢飞下巧追随”则以乌鸦和老鹰的飞翔,描绘出田野上自然生态的和谐画面,仿佛连鸟儿也被农耕的繁忙所吸引。

然而,诗人最后笔锋一转,“纷纭政令曾何补”,暗示尽管政策繁多,对于农事的实际帮助有限,农民真正需要的是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要取终年风雨时”直白地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影响。

总的来说,苏辙的《春日耕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对自然条件的深深依赖,寓含着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政策的反思。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春尽

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春阴

春后谁令百日阴,雨淫风横两相侵。

天公未有惜花意,野老空存念麦心。

共怪丛筠亦黄落,终怜老桧独萧森。

过中不克阳安在,夏旱前知未易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

春旱时闻孽火然,邢山龙老不安眠。

麦生三寸未覆垄,雨过一犁初及泉。

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

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春深三首(其三)

偶有茅檐潩水阴,近依城市浅非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古学何人贵杜林。

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

前年仅了春秋传,后有仁人知我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