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华州郑大夫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少华山云当驿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

自来不说双旌贵,恐替长教百姓愁。

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这位官员往返于凤池之畔,通化门是这城中的首要之地。
少华山的云雾如同驿站般升起,小敷溪的清流穿城而过。
曾经空旷的土地上人烟日渐繁盛,诉讼牌前杂草也慢慢增多。
拆阅公文得知雨水充足,宣读赦令欢喜无人囚禁。
从不自夸双旌的显赫,担心只会徒增百姓的忧愁。
公务之余傍晚凉爽无事,步行带着友人登上南楼观景。

注释

此官:指这位官员。
凤池:古代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中枢。
通化门:城门名,象征重要的地理位置。
第一州:首要的城市或地区。
少华山:地名,代指风景秀丽的山脉。
云当驿起:形容云雾如同驿站般定时兴起,景色宜人。
小敷溪:河流名,代表自然景观。
入城流:指河流穿城而过。
空闲地内:原本空旷未被充分利用的地方。
人初满:人口开始增多,变得繁华。
词讼牌:古代处理诉讼案件的告示牌。
草渐稠:杂草逐渐茂密,暗示时间的推移和人迹罕至。
报状:报告、公文,这里指关于天气或收成的报告。
知足雨:得知雨水充足,对农业社会而言是好消息。
赦书:皇帝发布的赦免罪犯的诏书。
无囚:没有人被囚禁,社会安宁。
自来:从来。
双旌:古代高官出行时的仪仗,这里象征官位显赫。
贵:尊贵。
恐替:恐怕会代替(原有的忧虑)。
长教:长久地让。
公退:公务结束后。
晚凉:傍晚时分的凉爽天气。
无一事:没有紧急事务需要处理。
步行携客:步行带着客人朋友。
南楼:城南的楼阁,常作为登高望远、休闲的场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华州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景,展示了古代官府的运作以及官员与百姓之间的联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如“少华山云当驿起,小敷溪水入城流”,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地域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地方官员的平和心态。

在“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这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其中“空闲地内人初满”可能指的是某个广场或者公共区域的人群逐渐聚集,而“词讼牌前草渐稠”则是对官府门前诉讼者渐增的景象。这些细节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两句表达了作为地方官员在处理百姓诉求时的公正与慈悲,而“自来不说双旌贵,恐替长教百姓愁”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权力和责任的深刻认识,他并不追求个人荣耀,而是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给百姓带来麻烦。

最后,“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这两句描绘了官员下班后的闲适情景以及与宾客共享的悠然时光,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也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七夕曲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明星未出少停车。

形式: 古风

七泉寺上方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形式: 古风

上武元衡相公

旌旗坐镇蜀江雄,帝命重开旧閤崇。

褒贬唐书天历上,捧持尧日庆云中。

孤情迥出鸾皇远,健思潜搜海岳空。

长得萧何为国相,自西流水尽朝宗。

形式: 七言律诗

山中寄及第故人

长长南山松,短短北涧杨。

俱承日月照,幸免斤斧伤。

去年与子别,诚言暂还乡。

如何弃我去,天路忽腾骧。

谁谓有双目,识貌不识肠。

岂知心内乖,著我薜萝裳。

寻君向前事,不叹今异翔。

往往空室中,寤寐说圭璋。

十年居此溪,松桂日苍苍。

自从无佳人,山中不辉光。

尽弃所留药,亦焚旧草堂。

还君誓已书,归我学仙方。

既为参与辰,各愿不相望。

始终名利途,慎勿罹咎殃。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