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湘(其十五)

三闾憔悴日,自作大招辞。

万古哀时命,遗声在本支。

美人殊未作,宗国已频移。

谁忍为渔父,烟波任所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的作品《浮湘》中的第十五首。屈大均,字骚余,广东番禺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诗文著称。

此诗通过“三闾”这一典故,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同情。诗中提到的“三闾”,指的是屈原担任的官职,即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奸佞排挤,最终投汨罗江自尽,他的悲剧命运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自作大招辞”一句,暗指屈原在生前或死后,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如《离骚》等作品便是其代表。诗中“万古哀时命,遗声在本支”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作品流传千古的赞叹。

“美人殊未作,宗国已频移”则进一步揭示了屈原所处时代的动荡与变革,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里的“美人”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宗国”则是指祖国,暗示了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情感与忠诚。

最后,“谁忍为渔父,烟波任所之”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选择投身于水,以死明志的敬佩与理解。此处的“渔父”出自《楚辞·渔父》,是屈原在《渔父》中遇到的人物,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展现了对屈原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精神的认同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尚情操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南岳顶观日

中宵登岳望,阊阖赤霞边。

光采频迎日,空濛不见天。

苍梧龙驭失,紫盖凤楼迁。

万古湘累泪,东皇太乙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拜三闾大夫墓

三闾蝉蜕后,玉佩葬湘川。

披发重华侧,扬灵太乙前。

墓田滋杜若,宗国委寒烟。

词赋开苗裔,千秋哀怨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长沙

熊绎开南楚,长沙应小星。

城临湘水碧,苑接岳山青。

帝子留笙鹤,娥皇隔洞庭。

徘徊秋月夜,玉殿见流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汉阳除夕和伍子

汉阳江上客,寂寞度残年。

晞发无朝日,沉身有太川。

独醒渔父笑,同病大夫怜。

此夕逢除夕,清樽涕泪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