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的作品《浮湘》中的第十五首。屈大均,字骚余,广东番禺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诗文著称。
此诗通过“三闾”这一典故,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同情。诗中提到的“三闾”,指的是屈原担任的官职,即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奸佞排挤,最终投汨罗江自尽,他的悲剧命运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自作大招辞”一句,暗指屈原在生前或死后,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如《离骚》等作品便是其代表。诗中“万古哀时命,遗声在本支”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作品流传千古的赞叹。
“美人殊未作,宗国已频移”则进一步揭示了屈原所处时代的动荡与变革,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里的“美人”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宗国”则是指祖国,暗示了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情感与忠诚。
最后,“谁忍为渔父,烟波任所之”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选择投身于水,以死明志的敬佩与理解。此处的“渔父”出自《楚辞·渔父》,是屈原在《渔父》中遇到的人物,象征着隐逸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展现了对屈原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精神的认同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尚情操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