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其十七)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傅翕,又名弘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人物,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禅意。

在这首诗中,诗人探讨了法性的本质与平等。开篇“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以设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引出对法性的思考。接着,“有漏无漏并虚通”阐述了法性既包含有为之事,也包容无为之境,体现了法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则指出尽管法性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各异,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强调了法性的统一性。接下来的“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进一步阐述了法性的独特之处,即无法以单一标准衡量,也不应将空洞视为法性的全部。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引导读者深入探索,理解法性的微妙之道,需要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寻找答案。随后的“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强调了法性的存在状态,它既非生灭,也不局限于感官体验之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揭示了法性的本质,即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如法界,如同深水般静谧而深远。最后,“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修行之路的不易,同时表达了对解脱和最终归宿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性的平等与统一,以及修行者面对困难时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傅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其十八)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其十九)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沈浮。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十章明菩提微妙(其二十)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形式: 古风

行路易十五首(其一)

佛生具一体,生佛本来同。

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

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