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其十八)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诸多概念,如爱欲、贪淫、佛性、知见等,以及它们与修行者自身的关系。诗人通过“行路难”的比喻,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强调了对烦恼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于达到佛性的必要性。

首先,诗的开头部分提到“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以一种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佛教中对欲望的深刻理解,并指出即使在佛陀的教导下,欲望依然存在,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内在挑战。

接着,“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从追求个人的觉悟到承担起引导他人觉悟的角色的过程,体现了从自我提升到普度众生的精神转变。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指出看似负面的情绪(如痴、贪、嗔)实际上也是通向觉悟的途径,需要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强调了慈悲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深入理解众生苦难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慈悲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深刻洞察之上的。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揭示了嗔恨和无知的微妙之处,它们是修行路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便是智慧高超的人也难以完全理解。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表达了对过去学习知识和见解的反思,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自我认知的觉醒。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则触及了生死轮回的概念,指出四趣(天、人、阿修罗、地狱)和三涂(饿鬼、畜生、地狱)并非实体存在,而是由内心的执着和迷惑所创造的幻象,三障(贪、嗔、痴)与解脱(三脱)是相互依存的。

最后,“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总结了修行之路的艰难,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忘记初心,保持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以深沉的思考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慈悲、智慧、解脱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洞见,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其十九)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

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设性任沈浮。

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

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

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

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

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

生死相连弥复甚,盼不能得永长休。

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

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二十章明菩提微妙(其二十)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

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

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

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

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

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

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

善达贪爱得无生,无名去来无动摇。

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

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

是非双泯复还存,泯存叵测见真性。

形式: 古风

行路易十五首(其一)

佛生具一体,生佛本来同。

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

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形式: 古风

行路易十五首(其二)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

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无作。

持经不动口,坐禅终日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