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二)

仲尼为群婢,一走十四年。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顾彼二夫子,岂其陷狂颠。

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

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

形式: 古风

翻译

孔子为了弟子们,奔波劳碌十四载。
荀子年迈却不肯出山,五十岁还耕种农田。
看那两位先生,难道他们已经疯狂失常。
他们的出处本就无常,但始终不失圣贤之名。
他们确实深信自己,又有谁会理会他人的闲言碎语。

注释

仲尼:指孔子。
群婢:弟子们。
走:奔波。
十四年:十四年时间。
荀卿:指荀子。
老:年迈。
出:出山。
干:耕种。
顾:看。
岂:难道。
陷:陷入。
狂颠:疯狂失常。
出处:出处或行为方式。
固:本来。
无定:不固定。
不失:并未失去。
圣贤:圣人和贤者。
诚:确实。
自:自己。
信:相信。
恤:顾虑。

鉴赏

诗人以孔子、荀卿为例,表达了对圣贤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和高度评价。"仲尼为群婢,一走十四年"指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经历,他不仅没有因为流离失所而失去威望,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学说和人格魅力。"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则形容荀子的隐居生活,即便是年迈仍旧关心天下的农事,不忘初心。

接着的"顾彼二夫子,岂其陷狂颠"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圣贤之所以能够不受世俗束缚的原因进行思考,认为他们并非迷失,而是有着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境界。"出处固无定,不失称圣贤"进一步强调,即便是在世间没有固定出没,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作为圣贤的称号。

最后的"彼亦诚自信,谁能恤多言"则是诗人对这些圣贤内心世界的理解,他们有着坚定的自我认知和信念,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全诗通过对古代圣贤生活态度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他们不为世俗所束缚、保持独立人格的赞赏之情。

收录诗词(53)

苏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字:明允
  • 生卒年:1009年-1066年

相关古诗词

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一)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

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答陈公美

少壮事已远,旧交良可怀。

百年能几何,十载不得偕。

念昔居乡里,游处了无猜。

饮食不相舍,谈笑久所陪。

拜君以为兄,分密谁能开。

齿发俱未老,未至衰与颓。

我子在襁褓,君犹无婴孩。

君后独舍去,为吏天一涯。

我又厌奔走,远引不复来。

岁月杳难恃,区区老吾侪。

况从与君别,多事岁若排。

心力不能救,衰病侵筋骸。

二子皆已冠,如吾苦无才。

君亦已有嗣,眉目秀且佳。

人事知几变,会合终不谐。

昨者本不出,豪杰苦自咍。

郁郁自不乐,谁为子悲哀。

翻然感其说,东走陵巅崖。

不意君在此,得奉笑与诙。

君颜蔚如故,大噱飞尘灰。

我老应可怪,白髭生两腮。

新句辱先赠,古诗许见推。

贤俊非独步,故旧每所乖。

作诗报嘉贶,亦聊以相催。

形式: 古风

题仙都观

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

观世眇无言,无人独惆怅。

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

超超不可揖,真意谁复亮。

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

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髓鬯。

心肝化琼玉,千岁已无恙。

世人安能知,服药本虚妄。

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

形式: 古风

题白帝庙

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

熊氏凋零馀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