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四章明无相虚融(其四)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第四章,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法中的核心概念——无相、虚融与解脱之道。

开篇“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佛法中“决定”与“无决定”的思考。接着,“虚妄颠倒是菩提”,指出在虚妄与颠倒之中,真正的智慧(菩提)得以显现。诗人进一步阐述,如果内心执着于分别,那么即使面对佛法,也会陷入迷惑;反之,若能洞察并超越这种迷惑,即能回归到菩提的本质。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强调了理解和实践佛法的关键在于去除内心的分别与执着。接着,“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说明了分别与菩提并非对立,而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诗人继续深入探讨,指出安住于性空的真实,即是理解佛法的核心,而空性本身并无固定形态,不偏不倚。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表达了佛法的慈悲与包容,认为一切众生皆可通向真理,没有偏颇或迷失。诗人最后以“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总结,指出唯有摆脱迷惑,才能真正触及佛法的真谛,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才是永恒不变的。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通过莲花生长于淤泥中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世俗的烦恼中,佛法如同莲花般绽放,净化心灵。诗人进一步指出,如来的法身存在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三界的苦难之中,如同从苦难中寻找解脱之路。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则提出了对三界苦海本质的质疑,暗示真正的解脱并非外在的追寻,而是在于内心的理解与觉悟。最后,“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以“行路难”象征修行过程的艰辛,但真正的归宿(泥洹)就在其中,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探索与觉醒。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在佛法的探索之旅中,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其五)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六章明心性无染(其六)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七章明般若无诤(其七)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形式: 古风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其八)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