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开元寺阁上作

满槛山川漾落晖,槛前前事去如飞。

云中鸡犬刘安过,月里笙歌炀帝归。

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

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栏杆外的山水倒映着落日余晖,过去的时光迅速消逝。
像刘安在云中见到的鸡犬,或如隋炀帝在月宫中听见的笙歌,都已远去。
江水涌动,海门处船只渐行渐远,地面吞没了淮河口的树木,它们相互依靠。
有多少红楼翠幕隐藏其中,长久以来,它们在东风中见证着世间的纷扰是非。

注释

满槛:栏杆。
漾落晖:倒映落日余晖。
去如飞:迅速消逝。
云中:虚无飘渺的空中。
鸡犬:比喻日常生活的景象。
刘安过:典故,指神仙刘安。
月里:月亮中。
炀帝归:隋炀帝,比喻过往的繁华。
蹙:涌动。
帆散去:船只渐行渐远。
地吞淮口:地面吞没淮河口。
树相依:树木相互依靠。
红楼翠幕:华丽的楼阁和帷幕。
知多少:难以计数。
东风:春风。
是非:世间的是非纷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充满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更替的深刻感慨。开篇“满槛山川漾落晖”即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接着“槛前前事去如飞”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迅速流逝的感慨。

诗人随后提到“云中鸡犬刘安过”,这里通过引用古代名将刘备在白帝城遇仙人的故事,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紧接着的“月里笙歌炀帝归”则是借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乐器——笙,以此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之情。

下片“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描绘了一幅江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随后“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则转而深沉,通过对红楼翠幕的提问,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事件、人生得失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语言丰富,意境悠远,既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也透露出了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广陵李仆射借示近诗因投献

朝论国计暮论兵,馀力犹随凤藻生。

语继盘盂抛俗格,气兼河岳带商声。

闲寻绮思千花丽,静想高吟六义清。

天柄已持尧典在,更堪回首问缘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

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

醉凭危槛波千顷,愁倚长亭柳万条。

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鹪鹩。

清流夹宅千家住,会向闲乘一信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

驿西斜日满窗前,独凭秋栏思渺绵。

数尺断蓬惭故国,一轮清镜泣流年。

已知世事真徒尔,纵有心期亦偶然。

空愧荀家好兄弟,雁来鱼去是因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广陵秋夜读进士常修三篇因题

入蜀归吴三首诗,藏于笥箧重于师。

剑关夜读相如听,瓜步秋吟炀帝悲。

景物也知输健笔,时情谁不许高枝。

明年二月春风里,江岛闲人慰所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