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余淮南

安庆城,何其长。城北山兀兀,城南水汤汤。

下流带闽浙,上流襟江湘。

余侯昔日守此邦,遭时孔艰多陆梁。

群凶倡乱陷淮楚,贼锋远来谁敢当。

余侯仗义思报效,日夜并力修城隍。

许国何曾顾家室,奋刀直欲歼豺狼。

手提精兵才半万,身作藩维蔽一方。

屡陈忠义激将士,闲引诸生升讲堂。

人人思奋不携贰,奈时不支良可伤。

贼围四面势愈亟,扶病裹创赴敌场。

檄书不通外无援,困守孤城经七霜。

阖门节义古来少,应为世道扶纲常。

圣朝有诏重褒美,复敕立庙长淮傍。

睢阳淮南与浔阳,千秋万古同流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陈琏对余侯在淮南守城抗敌事迹的深切哀悼与赞美。余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仅以身作则,激励士兵,还亲自上阵,抵御敌军。面对四面围攻的严峻形势,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孤城,直至最后。诗中赞扬了余侯及其家族的高尚节义,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朝廷未能及时提供支援的遗憾之情。最后,诗中提到余侯的事迹被后世铭记,并在长淮之畔建立了庙宇,以示纪念。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国家的艰难。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哀李江州

元纲告衅天柱倾,太白夜夜摇光晶。

陈胜之徒起相继,首陷颍蔡次鄂荆。

浩浩妖氛塞天地,不意来薄浔阳城。

浔阳江淮一保障,李侯忠义能支撑。

完城练卒矢杀贼,君臣义重视死轻。

十万红巾夜飞渡,晓觇山前皆贼营。

羽书沉沉烽火急,霜露肃肃边笳鸣。

挺身大小百馀战,斩刈无算贼胆惊。

鼓鼙无声日光薄,阴风西来膏血腥。

奈何中外失救援,皇天后土呼不应。

挥戈跃马决一战,临终骂贼口不停。

英英烈气排山岳,落落芳名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不死,侯今虽死犹如生。

我来泊舟谒祠下,奠以寒泉荐菊英。

坐招五老歌楚些,山光水色含馀情。

形式: 古风

过浯溪读磨崖碑

禄儿搆难陷两京,乘舆西幸九庙惊。

河东二十四列郡,曾无一人如杲卿。

汾阳淮南信英杰,义旗指挥僭伪平。

东宫即位在灵武,乾坤再造海宇清。

二圣重欢意方洽,两宫流言吁忍听。

元子文章严且简,太师笔势纵复横。

我时泊舟断崖下,寻读石刻半灭明。

摩挲不尽千古意,东风吹雨天冥冥。

形式: 古风

题致仕尚书严公震直所藏苏东坡墨竹

坡仙写竹称第一,往往人间见真迹。

金钗折股锥画沙,妙笔当年信无匹。

此图寻常位置工,露叶云梢分淡浓。

高堂香清白昼静,似觉满座生秋风。

我昔乘槎渡江水,行遍潇湘五千里。

黄陵庙前秋雨寒,九疑山头暮烟紫。

苍梧刺天云茫茫,上有绿竹参天长。

云中紫实已应结,便欲因之邀凤凰。

别来陡觉星霜换,每忆旧游生浩叹。

今朝客里重披图,空对亭亭霜雪干。

形式: 古风

题方方壶武夷山水图

金门羽客方方壶,作画不减高尚书。

锦囊玉轴幸披睹,乃是武夷山水图。

武夷只在建溪上,翠岫璚峰郁相向。

半空楼阁架层崖,一叶渔舟弄新涨。

闻有仙人驻紫烟,自呼白鹿种芝田。

九曲棹歌谁复听,幔亭风景世犹传。

我亦平生亲画史,落笔时时追董米。

方壶况复夙所慕,偶睹斯图心独喜。

看罢令人逸兴新,清泉白石许谁邻。

世上神仙何处问,人间却忆杜徵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