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适游真如寺

江上春雨过,城中春草深。

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

东郊大愚山,自古薝卜林。

微言久不闻,坠绪谁当寻。

道俗数百人,请闻海潮音。

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

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

萧然偶有得,怀抱方愔愔。

我坐米盐间,日被尘垢侵。

不知山中趣,强作山中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江面上春雨已过,城中的青草长得茂盛。
喧闹的市井尘嚣不断,而我的心却向往着宁静的溪谷。
东郊的大愚山,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薝卜林。
深奥的道理长久听不到,失落的传统还有谁能探寻。
聚集了上百的僧俗众人,期待聆听大海的声音。
斋戒结束后,车马散去,四周万籁俱寂。
新亭面对南山,浓雾散去,露出层层阴霾。
偶尔我有所领悟,内心平静如水。
我身处世俗之中,每日被尘世琐事困扰。
虽然不了解山中的乐趣,还是勉强尝试写山中诗篇。

注释

春雨:春季的雨水。
市井尘:城市中的喧嚣尘土。
溪谷心:对宁静溪谷的向往之心。
薝卜林:古代的一种植物,象征隐逸之地。
微言:深奥的道理。
坠绪:失落的传统或线索。
海潮音:比喻深奥的教诲或启示。
斋罢:斋戒完毕。
万籁俱消沉:形容寂静无声。
新亭:新建的亭子。
南:指南边的山脉。
怀抱方愔愔:心情平静,内心宁静。
米盐:日常生活琐事。
山中趣:山中的自然之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城市与山林两种环境的对比感受。"江上春雨过,城中春草深",通过春雨和茂盛的春草,展现了季节的生机与城市的静寂。"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将城市的喧嚣与山间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人提到大愚山的薝卜林,寓含着对古代智慧的追忆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微言久不闻,坠绪谁当寻",感叹传统哲理的失落,期待有人能传承。在真如寺听讲后,"道俗数百人,请闻海潮音",表现出对佛法和智慧之声的虔诚接纳。

"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描绘了寺庙中的宁静时刻,而"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则展现出山景的朦胧美。诗人在此时有所领悟,"萧然偶有得,怀抱方愔愔",心境变得清静。然而,身处尘世的他,虽然向往山中生活,却只能"强作山中吟",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都市与山林生活的感慨,流露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适落日江上二首(其一)

寒烟羃清江,渔唱扁舟上。

江转少人家,自此知安往。

维舟倚丛薄,明月独相向。

欲晓醉应醒,还逐轻鸥扬。

形式: 古风

次韵王适落日江上二首(其二)

稍息南市喧,初上东山月。

潜鱼忽惊踊,饥雁时断绝。

落叶误投签,繁霜疑积雪。

苦寒良难久,爱此元气洁。

形式: 古风

次韵王适新燕

好雨纤纤润客衣,新来双燕力犹微。

似嫌春早无人见,故待帘开掠地飞。

南国花期知不远,中原寒剧未应归。

养雏不怕巢成早,记取朝朝为启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石芝

鸡鸣东海朝日新,光蒙洲岛雾雨匀。

一晞石上遍生耳,幽子自食无来宾。

寄书乞取久未许,箬笼蕉囊海神户。

一掬谁令堕我前,无为知我超诸数。

此身不愿清庙瑚,但愿归去随樵苏。

龟龙百岁岂知道,养气千息存其胡。

尘中学仙定难脱,梦里食芝空酷烈。

中山军府得安闲,更试朝霞磨镜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