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效乐天体

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

欲语口慵开,无眠身懒起。

一榻有馀宽,一饭有馀美。

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尽管雨多令人厌烦,但天气转凉也让人感到欣喜。
想要说话却懒得开口,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张床绰绰有余地宽敞,一顿饭也觉得格外美味。
想象那些朝廷中的人,此刻应该正为治理国家忧虑不已。

注释

雨多:形容雨量大。
可厌:令人不悦。
气凉:指天气变凉爽。
可喜:令人愉快。
欲语:想要说话。
口慵开:懒得开口。
无眠:无法入睡。
身懒起:身体懒得起床。
一榻:一张床。
馀宽:多余的空间。
一饭:一顿饭。
馀美:额外的美味。
庙堂人:朝廷官员。
燮理:治理国家,调和事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细腻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在久雨中的内心感受。开篇两句“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展示了诗人对于连绵秋雨的情感矛盾。一方面,长时间的雨水可能会让人感到厌倦;另一方面,清凉的空气又带来了些许愉悦之情。紧接着,“欲语口慵开,无眠身懒起”则描绘了诗人在这种天气下的惰性和舒适感,他想说话却因为懒散而未能开口,想要睡觉但因身体的懒洋洋而不愿意起来。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雨天里常有的放松状态。

接下来的“一榻有馀宽,一饭有馀美”则是对这种生活的进一步描写。诗人享受着闲适的时光,每一张床都显得格外宽敞,每一餐食物都带着额外的美味。这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满足,也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则转向了对比,诗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安逸时,却不忘思考那些可能在雨中忙碌于庙堂修缮的人们,他们此刻应当是满心忧虑。这一转折,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深度,也体现了诗人的社会关怀和同情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个既有个人内省也有社会关注的丰富意境。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之美举进士寓京师此诗寄之

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

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子高有徐浩诗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数本石有微衅惧而归之子高答简有碎珊瑚之戏昌言以诗赠子高同舍皆和

徐公精笔老生神,石刻犹能妙夺真。

几为通书翻丧宝,愈令好事惜传人。

锋铓半折犹能健,圭璧微瑕自足珍。

直使尽随如意碎,石家玉树未全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早春

山木欣欣意,春光次第催。

攲巾望归雁,伏槛听新雷。

岩静闻冰折,巢空喜燕来。

涧花从寂寞,亦向草堂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山头春色

天意欲回煦,群生稍郁蒸。

平田犹未遍,绝岭独先升。

翠色添崖柏,寒声折涧冰。

谁为物外友,挈手共同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