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无党归婺州

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

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裁缝失分寸,长短为损残。

尝闻仲山甫,能补帝衮完。

衮完民衣足,天下无苦寒。

徐从信都学,染剪宜弃冠。

彼实山甫徒,尔亦非綷剜。

东归道自胜,人谁故时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吴地的蚕儿吐出细软的丝线,越地的女子编织精美的绸缎。
她们织布机梭忙碌不停,但裁剪和测量尺寸却尤为艰难。
裁缝一旦尺寸拿捏不准,衣物就会有长短不齐的缺陷。
我曾听说仲山甫擅长修补帝王的礼服使之完整。
礼服修复后,百姓衣着充足,世间再无寒冷之忧。
我曾跟随信都学习,深知染色和剪裁的重要性,应舍弃华丽的头冠。
他确实是仲山甫那样的能工巧匠,而你也不逊色于他们。
东归之路自有其美好,何必执着于过去的荣耀被人审视。

注释

吴蚕:吴地的蚕。
越女:越地的女子。
机杼:织布机梭。
诚:确实。
裁缝:裁剪。
分寸:尺寸。
仲山甫: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衮完:礼服完整。
民衣足:百姓衣着充足。
苦寒:寒冷。
信都:地名,可能指学习的地方。
染剪:染色和剪裁。
彼实:他确实。
綷剜:精湛技艺。
东归:向东回归。
故时看:被过去的人审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徐无党归婺州》,通过对吴地蚕丝和越女织造的描绘,寄寓了对友人徐无党精湛技艺的赞美以及对他回归乡土的期许。首句“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以江南丝绸的精细入题,展现出地方特色和劳动之美。接着,“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赞扬了徐无党的纺织技艺,同时也暗示了这一行业的艰辛。

“裁缝失分寸,长短为损残”进一步强调了手工技艺的精确要求,而“尝闻仲山甫,能补帝衮完”则借用了古代贤臣仲山甫修补龙袍的故事,寓意徐无党也有类似的高超技艺,能够弥补衣物的不足,使百姓衣着充足,天下无寒。

“徐从信都学,染剪宜弃冠”表达了诗人希望徐无党放弃京城繁华,回归婺州,继续造福乡亲。最后两句“彼实山甫徒,尔亦非綷剜。东归道自胜,人谁故时看”,再次肯定徐无党的才能,并祝愿他在家乡也能如仲山甫般受到人们的尊敬。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送别友人,寓言性地赞美了手工艺人的技艺和贡献,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徐州签判李廷评

曩者初见君,同来许昌幕。

今虽俱服除,独得王粲乐。

山东寇盗息,沛上风物博。

主人况豪英,樽俎不落莫。

行行无久留,归向骐驎阁。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徐绛秘校罢泾尉而归

去年茶熟君得补,今来茶熟君已去。

心曾不计茶有无,隼在高风自腾翥。

昨日我送吴侯归,未忍重临离别处。

不若群公怜祢衡,相逐纵横唯柳絮。

形式: 古风 押[御]韵

送徐秘校庐州监酒

淮南秋物盛,稻熟蟹正肥。

况身为酒官,醇酎饮不非。

傥观众人醉,徒自使世讥。

与君伯氏好,试以此言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送晋原乔主簿

太守登车时,我病不能出。

遥期玩海棠,度险马屡叱。

唯畏行迈迟,恶欲及春日。

何为爱此花,曾非桃杏匹。

生红浓复浅,瘦蒂脩且密。

湖傍几十树,雕盘拥新漆。

酒倾琉璃盆,月上欢未毕。

县官同远宦,簿领无督诘。

刻意咏芳菲,追补李杜失。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