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其四)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太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形式: 古风

翻译

树叶凋零,江河干涸,千座山崖显得荒凉枯寂,我在此刻看到了真实的自我。
独自坐着,对着灯火翻阅韦编(古书名,此处泛指书籍),深夜高歌,雪花压顶,屋舍静谧。
地炉中燃着旺火,茶鼎煮沸,这是读书人最享受的时刻。
何处能寻得读书的乐趣?只有那几朵梅花,仿佛天地间的灵心。

注释

木落:落叶。
水尽:江河干涸。
千崖:千座山崖。
迥:迥然,不同。
太吾:此处指诗人自己。
真吾:真实的自我。
韦编:古代书籍的编绳,代指书籍。
灯动壁:灯火摇曳照壁。
高歌:大声唱歌。
雪压庐:雪花堆积在屋顶。
地炉:烧柴的地炉。
茶鼎:煮茶的鼎。
烹活火:烧旺火。
读书者:读书之人。
数点梅花:几点梅花装饰。
天地心:天地之间的灵性或心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读书的乐趣,以季节景象和生活细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宁静而深沉的心境。首句“木落水尽千崖枯”形象地刻画了冬季的萧瑟,暗示读书人面对自然变化的淡然心境。接着,“迥太吾亦见真吾”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自我反思,达到内心深处的真实与纯粹。

“坐对韦编灯动壁”描绘了夜晚读书的情景,灯光摇曳,映照着书卷,显示出读书人的专注与投入。“高歌夜半雪压庐”则以豪放的歌声和大雪的环境,烘托出读书带来的精神振奋和忘我境界。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写出了读书人享受的简单生活乐趣,炉火炽热,茶香四溢,这种清静与温暖正是读书人追求的精神世界。

最后,“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以梅花的孤傲和坚韧象征读书人的品格,读书的乐趣不在外物,而在内心的感悟和天地之间的广阔胸怀,点明了诗的主题——读书的真正乐趣在于提升自我,体悟人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冬日读书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读书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满足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29)

翁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四时读书乐(其三)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床前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形式: 古风

四时读书乐(其一)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形式: 古风

次古堂岁寒杂书韵

清新如修竹,月露洗琅玕。

爱之不能舍,一月三四看。

伊人伟识量,文字馀波澜。

出处早见几,在汉申屠蟠。

风雨江村暮,门掩清灯寒。

所抱寸心在,千载重不刊。

满前炽子孙,已足遗以安。

会当骖白鹿,华顶炼还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吴烈女

士习与世换,一堕不自持。

宁如二女子,至性不自移。

人之能为人,所惧大节亏。

吾父死汝手,吾身岂汝随。

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

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

女子有是哉,道旁为嗟咨。

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

有女焯其行,发潜可无诗。

死其身不顾,身后遑所知。

伤心复伤心,风味日以漓。

寄语读书者,曷不愧于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