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庵和赵孺韵

退之以文鸣,师友得侯喜。

声名力与俱,虽尊未勇耳。

黄池距青山,孰辨都与鄙。

庵成谁振之,句出闹如市。

千仞宁我高,充实信吾美。

坐令庵内人,前车云可轨。

礼乐有先后,后进则君子。

执方而昧圆,俱野那复史。

伐柯固执柯,畴克求诸迩。

蒸之既匪薪,采焉又非芑。

近交韩与侯,步骤亦常耻。

一医消息尽,布毛自何起。

要须六月息,不息不为已。

敢问二诗人,如何得意旨。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韩愈凭借文章闻名,师长朋友都为之欢喜。
他的名声和实力同步增长,虽然地位尊崇,但并不鲁莽。
黄池和青山相邻,谁能分辨哪个是都城哪个是边鄙之地。
庵堂建成还需人来提振,诗句出众却像市场般喧闹。
即使我身处千仞高峰,内心充实才是真正的美。
这让我庵中的人都明白,前人的教训应作为遵循的准则。
遵循礼乐的顺序,后辈才能成为君子。
执着于规则而忽视变通,两者兼备怎能成为历史人物。
砍柴时固执于斧头,怎能期望从近处找到答案。
煮饭若非柴薪,采集也不应仅限于芑草。
亲近韩愈和侯喜,他们的步履常常让我感到羞愧。
一个医生如果不能把握病情变化,怎能称职。
必须要有六个月的修养,否则就不会停止。
请问两位诗人,你们是如何领会诗的深意的?

注释

退之:韩愈的字。
鸣:闻名。
侯喜:师长朋友。
声名:名声。
力:实力。
未勇:不鲁莽。
黄池:地名。
青山:地名。
都与鄙:都城和边鄙。
庵成:庵堂建成。
振:提振。
句出:诗句出众。
千仞:极高之处。
充实:内心丰富。
吾美:我真正的美。
前车:前人的教训。
轨:准则。
后进:后辈。
君子:君子。
执方:执着规则。
圆:变通。
俱野:兼备野性。
伐柯:砍柴。
诸迩:近处。
蒸之:煮饭。
匪薪:非柴薪。
芑:芑草。
韩与侯:韩愈和侯喜。
耻:羞愧。
消息:病情变化。
布毛:细微之事。
六月息:修养六个月。
不息:不停止。
得意旨:领会诗的深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廌的作品,名为《中隐庵和赵孺韵》。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友情赠答之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相互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

开篇“退之以文鸣,师友得侯喜”,通过“退之”即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字号,以文化名人代表高尚的文学追求,而“师友得侯喜”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精神上的相互欣赏和共享。

接下来的“声名力与俱,虽尊未勇耳”,则是说即便是声名显赫,如韩愈一般的人物,也难免有所畏惧,不敢轻易行动。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重要性。

“黄池距青山,孰辨都与鄙”一句,则是借用地理环境来表达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黄池”、“青山”都是实指,也隐喻着文化的高低和雅俗之分,而“孰辨”则是询问,谁能辨别这些文化上的细微差别。

“庵成谁振之,句出闹如市”一句,则描绘了一种文化交流的热烈场景。“庵成”指的是诗人与友人的聚会之地,而“谁振之”则是询问谁能够引领这样的文化交流,“句出闹如市”则形容了这种交流的活跃和热闹。

“千仞宁我高,充实信吾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坚持的文化理念的自信,以及对自身文化修养的肯定。

随后的“坐令庵内人,前车云可轨”则是说坐在庵中的朋友们,都能像前人的足迹一样,能够追寻和模仿先辈的文化成就。

“礼乐有先后,后进则君子”一句,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视,以及对于后来者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紧接着,“执方而昧圆,俱野那复史”则是说即便是一些不识时务、固守成见的人,也终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历史所淘汰。

“伐柯固执柯,畴克求诸迩”一句,则是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文化修养和知识追求的不懈努力,以及对于浅尝辄止者的批评。

“蒸之既匪薪,采焉又非芑”则是说像煮沸的水最终会蒸发一样,一些表面的学问也将一事无成,这里诗人强调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

“近交韩与侯,步骤亦常耻”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交友标准的严格,即便是像韩愈、侯蒙这样的文化名人,也需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才能够成为知己。

最后,“一医消息尽,布毛自何起。要须六月息,不息不为已”则是说如果对文化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没有得到满足,就如同布衣一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文化修养不断追求的决心。

“敢问二诗人,如何得意旨”则是询问这两位诗人(李廌与赵孺韵)是如何能够达到他们在文学上的高境界和精神寄托。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从德邻至邓城访魏道辅故居怀道符

孟春属佳辰,驾言从郡丞。

蓐食戒徒御,篝火事徂征。

方舟绝横汉,适彼樊侯城。

缅怀昔封君,能使晚周兴。

千龄想风概,慨叹岸与陵。

故城若墟落,邑屋袖可凭。

盘飧倦举箸,幅幅气拂膺。

古寺蔽榛甓,破舍馀残僧。

人言魏徵君,于焉常曲肱。

窭居三十年,蔚然以诗鸣。

人忧不改乐,信哉贤者能。

常闻有四友,作堂在郊坰。

我虽樗栎材,臭味亦其朋。

会当从飞盖,清夜一来登。

形式: 古风

以古画观音易眉子石砚歌

畴昔翰林苏谪仙,溪藤写赠眉石篇。

欲寻此砚副此什,婺源烟水空茫然。

君家宝砚多奇石,一一玄圭与苍璧。

此砚初来众砚疑,厕居末品真可惜。

宝林大士千亿身,吾家古画妙入神。

欲持吾画易君砚,庶几速證西来因。

我持君砚复何为,嵩山之阳颍水湄。

茹藜咀藿坐蓬荜,漱流枕石书新诗。

万事推迁皆传舍,世间孰是常存者,画砚伊余聊税驾。

形式: 古风

元祐六年夏自阳翟之睢阳迓翰林苏公自杞放舟至宋

发轫嵩麓背烟岩,解维水程仍二三。

杞邦想见旧风烈,许邑自知诚子男。

天地忧怀真过计,文献不足良可惭。

放舟适未觏君子,白头终期老江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元祐六年夏自阳翟之睢阳迓翰林苏公自杞放舟至宋

放舟杞国岸,汴渠正东注。

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

泛泛水上舟,与水共东去。

舟水讵相离,曾不迁故处。

世人迷动静,顺流疑若溯。

不然逐流浪,汩没为所误。

吾作放舟诗,明此流水住。

老矣耄何为,聊用持世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