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题兀翁瑞筠亭

大圆镜空越数量,是中岂容男女相。

风橐俱声未易分,前身后身翻覆掌。

种石王生砚出芝,人亡物在何足奇。

请看襄母千里至,庭竹骈根生瑞枝。

人言亲少而子老,异事相传争绝倒。

心法之妙传以粗,此理难与俗人道。

云居的孙难共语,辩如建瓴空气宇。

不将双脚踏城闉,郤侯诗句能写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次韵题兀翁瑞筠亭》。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大圆镜空越数量,是中岂容男女相”以大圆镜为空间隐喻,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男女之别的精神境界。接着,“风橐俱声未易分,前身后身翻覆掌”通过自然界的风声与手掌的翻转,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可预测性。

“种石王生砚出芝,人亡物在何足奇”这一联则通过石生砚、芝草生长的自然现象,引申出生命与物质的延续性,并指出即使人已逝去,但其留下的事物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并不值得惊奇。接下来,“请看襄母千里至,庭竹骈根生瑞枝”描绘了襄母千里迢迢前来,庭中竹子并生出瑞枝的景象,象征着亲情的深厚与生命的奇迹。

“人言亲少而子老,异事相传争绝倒”通过民间流传的故事,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奇异,强调了对生命现象的敬畏之心。“心法之妙传以粗,此理难与俗人道”则表达了高深的心法难以用浅显的语言传达给普通人,体现了知识与智慧的层次性。

最后,“云居的孙难共语,辩如建瓴空气宇。不将双脚踏城闉,郤侯诗句能写真”以云居山的孙儿难以交流、辩论如同水从高处倾泻入空旷宇宙、不踏入城市却能写出真实诗句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生命、时间、亲情、智慧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次韵思忠奉议民瞻知丞唱酬佳句

两诗清于玉堂卧,气如汉军争袒左。

高轩想见连璧来,辗我门前碧苔破。

为君哦此万籁簧,楚音变尽馀微些。

文章自然真吐凤,句拙见之那敢和。

高材要当万钱食,小邑折腰坐饥饿。

仲弓曾为太邱令,义方亦作吉阳佐。

丈夫功名未入手,行乐莫嫌诗酒涴。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次韵思晦弟双清轩

门前无俗驾,篱外有青山。

不出已成趣,懒惰心所安。

鸣鸠惊午梦,意消风物闲。

可怜脩竹林,遮我茅三间。

兄每缘诗来,有时忘巾冠。

永愧隔壁呼,束带酬问端。

此诗可三复,句挟风霜寒。

令人想见之,恨身无羽翰。

寿子一杯水,世隘轩独宽。

形式: 古风

会福严慈觉大师

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

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

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

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

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

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

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

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

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

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

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

少年入三吴,题诗遍西兴。

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

匡庐落笑中,万叠横空青。

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

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

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鬅鬙。

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

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

形式: 古风

慈觉见访余适渡江归以寄之

黄沙横吹意傥恍,江色摸胡迷背向。

刺舟开岸风掠耳,日莫归来说惊浪。

旋添榾柮火蒙密,堵立咨嗟罗少长。

碗楪铿然野炊熟,井税未输夜舂响。

少年信脚蹈忧患,几同蜑叟埋烟瘴。

归来闲散赎辛勤,老住江村无杂想。

梦回书几有青灯,鸡一再鸣布衾暖。

遥想老禅读此诗,应作掀髯笑拊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