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其一)水后

昨朝晴,今朝雨。渺莽遽如许。

厌听儿童,总是涨江语。

是谁力挽天河,误他仙客,并失却、乘槎来路。

断肠苦。剪烛深夜巴山,酒醒听如故。

勃窣荷衣,堕泪少乾土。

从初错铸鸱夷,不如归去,到今此、欲归何处。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翻译

昨天晴朗,今天下雨。变化如此之快。
我已厌倦听到孩子们的嬉闹,他们总是谈论江水上涨的话题。
是谁能拉住天河,让仙人无法返回,连渡河的木筏之路也迷失了。
心中悲痛。深夜剪烛独坐巴山,即使酒醒,听到的还是那熟悉的声音。
荷叶上的露珠滑落,几乎找不到干燥的土地。
当初铸错的决定如同装满水的皮囊,现在想回去,又能去哪里呢?

注释

晴:天气晴朗。
雨:下雨。
涨江语:关于江水上涨的闲谈。
仙客:指传说中的仙人。
乘槎:古代神话中乘木筏渡天河。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巴山:地名,位于中国四川。
勃窣:形容荷叶上的露珠滚动。
鸱夷:古代一种皮革制成的容器。
归去:返回家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因雨而生的悲凉之情。"昨朝晴,今朝雨。渺莽遽如许"一句,通过对比昨天晴朗与今天的雨水,表达了时间迅速流转和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情感。"厌听儿童,总是涨江语"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不断增长的洪水带来的忧虑,以及对那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的担忧。

接下来的"是谁力挽天河,误他仙客, 并失却、乘槎来路。断肠苦"一段,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悲哀,以及对于迷失方向和无法回归原点的深刻哀伤。

在夜晚剪烛时分,巴山依旧,酒醒之后,那些熟悉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这种感觉让人更加感到内心的孤独和无力。"勃窣荷衣,堕泪少乾土"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落寞,仿佛连大自然都无法得到安慰。

最后,"从初错铸鸱夷,不如归去,到今此、欲归何处"则是对过去选择的反思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诗人似乎在质疑自己的决定,并且对于未来的归宿感到无比的迷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哀伤与迷茫,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多舛的时代背景。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祝英台近(其二)席间咏绳球

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便向龙门,无复钏金接。

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唐多令(其四)

日落紫霞洲。兰舟稳放流。玉虹仙、如在黄楼。

何必锦袍吹玉笛,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

周郎还到不。倚西风、袅袅余愁。

唤起横江飞道士,来伴我、月中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八)癸未上元午晴

春雨满江城。汀洲春水生。更悲久雨似春酲。

犹有一般天富贵,夜来雨、早来晴。年少总看灯。

老来犹故情。便无灯、也自盈盈。

说著春情谁不爱,今夜月、有人行。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二)

风露小瀛洲。斜河倒海流。人间尘、不到琼楼。

错向五陵陵上望,几回月、几回秋。落日太湖头。

垂虹今是不。醉尊前、往往成愁。

便有扁舟西子在,无汗漫、与君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