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其二)席间咏绳球

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便向龙门,无复钏金接。

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翻译

看着她,如同蝴蝶化蝶,眉头紧锁无法舒展。
想要轻轻触碰,但繁花沉甸甸的,怎么忍心摘取。
是谁曾越过东墙,如今再无凤凰,梦中的身影如此敏捷。
那时的冬日,曾笑谈梅花与豆荚同开,时光飞逝如豆荚裂开。
即使能攀上龙门,也不再有昔日镯子相接的缘分。
期待着花开满琼林,再次见到阆苑仙人,又有谁会记得昆明之前的劫难。

注释

师师:女子的名字或代指女子。
蹙尽:皱眉尽力。
东墙: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女子居所或情感的界限。
赤凤:红色的凤凰,象征吉祥或美好的爱情。
腊:农历十二月,冬季。
钏金:古代妇女佩戴的金属手镯。
琼林:比喻富贵或仙境。
昆明:地名,这里可能象征过去的美好时光。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祝英台近(其二)席间咏绳球》。诗中通过对绳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和旧友的怀念之情。

“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这两句运用了师师(一种虫子)和蝶蝶(即蝴蝶)的形象,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灵勃发但又短暂的特性,暗喻着人间友谊和岁月易逝。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这里用“搔头”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与悠然自得之情,同时通过“花重”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和留恋。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这段话中“抛过东墙”和“赤凤”的形象,是诗人怀念过去某个特殊时刻或人物的表达。梦中的“那人身捷”,则是对往昔美好记忆的追寻与留恋。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这里通过“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等词语,勾勒出一个岁月流转、人事更迭的画面。“去月忽如荚”则是对时间飞逝的无奈感慨。

“便向龙门, 无复钏金接。” “向龙门”,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想要追寻往昔或寻找旧友,但“无复钏金接”则表明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这里的“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是诗人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怀念。然而“又谁念、昆明前劫”的疑问,则是在询问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些旧时光辉映照下的岁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绳球的咏叹,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岁月流逝时的一种无力感。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某种美好的期待和渴望。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唐多令(其四)

日落紫霞洲。兰舟稳放流。玉虹仙、如在黄楼。

何必锦袍吹玉笛,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

周郎还到不。倚西风、袅袅余愁。

唤起横江飞道士,来伴我、月中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八)癸未上元午晴

春雨满江城。汀洲春水生。更悲久雨似春酲。

犹有一般天富贵,夜来雨、早来晴。年少总看灯。

老来犹故情。便无灯、也自盈盈。

说著春情谁不爱,今夜月、有人行。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二)

风露小瀛洲。斜河倒海流。人间尘、不到琼楼。

错向五陵陵上望,几回月、几回秋。落日太湖头。

垂虹今是不。醉尊前、往往成愁。

便有扁舟西子在,无汗漫、与君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一)丙子中秋前,闻歌此词者,即席借芦叶满汀洲韵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

天地不知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落叶女墙头。

铜驼无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

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