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十首(其十)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世间万物共享着相同的日月,自古以来山河便是共有的景观。
生命的生灭本就遵循命运的安排,国家的兴盛衰败最终也交由上天裁判。
王粲的诗作中充满了奔波流离的哀伤,正如屈原的文章满载着愤懑不平的情怀。
每个人都将自己深深的遗憾埋藏,而江水依旧潺潺,自然地流淌不息。

注释

八荒:指四方极远之地,泛指天下、全世界。
万古:自古以来的漫长岁月。
生死:活着和死亡,指人的生命过程。
兴衰:兴旺与衰败,常用来形容国家、朝代或事业的状况。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这里形容王粲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
王粲赋:指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诗文,以其流离失所的经历著称。
愤愤:非常愤怒不满的样子。
屈平篇:指屈原的诗篇,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离骚》等作品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幽恨:深藏心中的怨恨或遗憾。
江流:江水的流动,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恒常。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与顺应,以及对历史长河中个人悲欢离合的无奈感受。首句“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描绘出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和时间观,日月星辰、山川大地都是自然永恒的存在,与人类的喜怒哀乐相比,是那么的渺小。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超脱态度。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则是对生命起伏的一种宿命观,认为人的生与死、事业的成败都在于天命之中,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颇为普遍,体现了一种宿命论和天命观念。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中的“栖栖”形容文章的气势磅礴,“愤愤”则表达了内心的不满与激昂。这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

最后“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则是诗人的无奈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秘愁绪,这些愁绪最终被深埋,而那不断流淌的江水,却始终保持着它的一贯模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是那么的平静和淡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宇宙、命运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生命在浩瀚时空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面对此生的超脱与接受。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遣行十首(其一)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

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

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遣行十首(其二)

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

病僮更借出,羸马共驰声。

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

小年辛苦学,求得苦辛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遣行十首(其三)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

暗萤穿竹见,斜雨隔窗声。

就枕回转数,闻鸡撩乱惊。

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遣行十首(其四)

已怆朋交别,复怀儿女情。

相兄亦相旧,同病又同声。

白发年年剩,秋蓬处处惊。

不堪身渐老,频送异乡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