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四月八日

天气正清和,庆西乾、释迦如来出世。

毓质向金盆,祥云布、层霄九龙喷水。

东传震旦,正令此日人人记。

露盘百卉拥金容,香汤争来拂洗。

谁知这个因缘,化众生令求,尘埃脱离。

一点本昭昭,当须向、兹时便知瞥地。

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

若犹未晤,且管令师僧,八丈十二。

形式: 词牌: 南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佛教庆典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宗教仪式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净化心灵、超脱尘世的向往。

“天气正清和”一句,便设定了一种祥和明净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叙述奠定基调。随后,“庆西乾、释迦如来出世”表达了对佛祖释迦牟尼出生这一重大事件的庆祝之情。“毓质向金盆,祥云布、层霄九龙喷水”则描绘了一场壮观的洗佛仪式,其中“毓质”指的是用来承接圣水的器具,“金盆”象征着纯洁和尊贵,“祥云布”、“层霄九龙喷水”则是对天气与神兽所构成的一幅祥瑞图景,寓意吉祥。

“东传震旦,正令此日人人记”表明这一庆典不仅限于佛教徒,更是普世皆宜的喜悦之事,应当由众人共同纪念。“露盘百卉拥金容,香汤争来拂洗”则继续描述了仪式中圣水的使用,百花竞放、香气缭绕,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下来的“谁知这个因缘,化众生令求,尘埃脱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力量的赞叹,以及通过这种庆典能够引导人们摆脱世间烦恼,达到心灵净化的愿望。“一点本昭昭,当须向、兹时便知瞥地”则是诗人对此刻启示和觉悟的强调,似乎在告诉读者应当及时向善、明了真理。

最后,“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若犹未晤,且管令师僧,八丈十二”则是对那些仍未觉醒之人的劝导,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佛法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安宁。这一段落以轻松的语气结束了诗篇,给人一种平和与自在的感觉。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宗教情怀,也展现了其对生活美好的一种期待和向往。通过对庆典场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主题。

收录诗词(652)

史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字:直翁
  • 号:真隐
  • 籍贯:明州鄞县
  • 生卒年:1106年—1194年

相关古诗词

南歌子.熟水

藻涧蟾光动,松风蟹眼鸣。浓熏沈麝入金瓶。

泻出温温一盏、涤烦膺。爽继云龙饼,香无芝术名。

主人襟韵有馀清。不向今宵忘了、淡交情。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柘枝舞

□人奉圣□□朝□□□□主□□□□□留伊。

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

□□□□何不罢岁□征舞柘枝。我是柘枝娇女。

□□多风措。□□□、□住深□,妙学得柘枝舞。

□□头戴凤冠□,□□纤腰束素。

□□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回头却望尘寰去。

喧画堂箫鼓。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

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

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形式:

洞仙歌.茉莉花

琼肌太白,浅著鹅黄罩。金缕檀心更天巧。

算同时、虽有似火红榴,争比得、淡妆伊家轻妙。

兴来清赏处,无限真香,可惜生教生闽峤。

这消息、纵使移向蒸沈,终不似凭栏,披襟一笑。

若归去长安诧标容,单道胜、酴醾水仙风貌。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点绛唇(其四)

曾到蟾宫,玉轮乞得长随手。数声轻叩。

已有锵琼玖。最好长清,浑不惊秋候。歌阑后。

那回辞酒。笑把遮檀口。

形式: 词牌: 点绛唇